长沙市乡镇企业从70年代起步,经过20余年的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打小闹”到初具规模,一直保持着全省领先地位,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到“八五”末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创业。从“九五”开始,为进一步发展我市乡镇企业,全市拟着手开始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为总结经验并作好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我们从调查研究入手,就“第二次创业”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主要依据 首先,把我市乡镇企业的发展置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来认识,我们觉得有这样几点是必须认真考虑的:第一,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九五”开始,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说到底,就是要由主要依靠投入增加造成增长转到主要依靠提高效率实现增长,也就是通常说的主要由外延增长转为内涵增长。乡镇企业作为全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显然也有一个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如果从乡镇企业发展的现实来看,实现这一转变更有其紧迫性。 二,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提出要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首要任务,要稳定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种宏观环境中运行。这样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继续走单纯依靠投入造成增长的路子困难必然更大,而且也不合适;同时,在乡镇企业已有一定规模的基础上主要靠投入造成增长,而且还要维护一个相当高的增长速度,必然需要有更大的投入。当前乡镇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缺口相当大,基本上无法满足,就已经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不仅已明确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而且他们早就已经走过了那段主要依靠粗放经营发展的路程,步入了企业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的发展轨道,涌现了一批闻名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人们心目中“乡镇企业”的形象,正是在第二次创业的过程中酝酿和实现着乡镇企业的新腾飞。虽然应该承认我们与这些先进地方的差距,但这不能成为拒绝学习的理由;当然,学习不是生搬硬套,赶时髦,但从本地实际出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选择一条适应宏观经济背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却是客观必须的。 其次,认真调查总结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实际,我们深深感到,乡镇企业要有新的更大发展,再创新的辉煌,还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回顾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总的说来,走的基本上是一条依靠上项目、铺新摊子和追求产值、速度的经济增长路子,属于粗放型经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速度快,但效益不理想。 由于长沙有独特的省会商贸发达、工艺技术先进等优势,使长沙市乡镇企业一起步,主要指标就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增长。“七五”期间,企业个数平均年递增57%,乡镇企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28.6%,利润总额平均年递增26%,总收入平均年递增28.4%。“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年平均递增37.7%,出口交货额年平均递增33.8%,利润总额年平均递增36.7%。但由于乡镇企业大都是粗放经营,依靠增投入、上项目来提高产值,目前乡镇企业效益并不理想,而且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企业负债率高,利率负担重。据统计,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资产负债率达70%以上。二是资金不足,投入力度减小,投资效益比较低。目前,资金不足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较上年减少19.8%,固定资产投资缺口2.5亿元;而且, 投资效益不高,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仅为10.7元,百元流动资产创利为5.8元。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多,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少。另一方面,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发展不平衡,但地位日益重要。全市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一,布局较分散,表现在:一是各地发展水平不一。有的乡、乡村企业才刚刚起步,还未走上正轨,处于摸索阶段,而有的乡村已建立了工业小区;二是企业发展水平不一。不少企业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简单手工操作,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很不适应。而有一批企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自动流水作业,拥有拳头产品和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初步具有现代企业水平。到目前全市形成了汽车、机械、建筑、建材、服装、矿产等优势产业,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开发了一批在市场上打得响的名牌产品,拥有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乡镇企业职工队伍。三是缺乏整体规划,基本上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和“三就地”、“离土不离乡”的格局,大都没有集中连片和形成大规模工业小区,对周围的经济辐射功能不强。虽然如此,但乡镇企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作用不容忽视。表现在:一是乡镇企业有了一个好的名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乡镇企业,纠正了乡镇企业不重要、不是“正规企业”的错误看法。二是乡镇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很大改变,对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增强。据统计,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6.20%提高到1995年的43.7%;据不完全统计, “八五”期间乡镇集体企业用于补农建农的资金达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