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应本报之邀,陈剑光、潘利兵二同志就当前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的,又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撰文作答,现将文章刊出,供广大读者参阅。 1993年。国家实行宏观持续从紧的政策,并着手进行调控体制的改革与完善。3年过去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今年与前两年相比,虽然宏观调控方面影响的震荡力度趋于平缓,但严重程度因累积效应而明显增强。经常有一些“压的喘不过气”的乡镇企业局的同志和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们向我们咨询,究竟全国的经济形势如何?宏观调控何时结束?全国乡镇企业的情况如何?下一步发展究竟该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概括了三个方面,并写了这篇综述,供大家参考。 宏观微观反差继续加大,投资松紧面临两难选择 看宏观形势如何,关键是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通货膨胀率以及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平衡等因素。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较好,国民生产总值以10%的速度增长,通货膨胀率已经从去年的20%降至7%,年内计划要保持在10%的目标有可能实现。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但是,今年以来,微观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头4个月国有工业企业出现净亏损,5月份以来有所好转,月度利润总额逐步提高,虽然就总体而言国有工业转亏为盈,但企业经济效益仍然很严峻,突出表现在亏损增幅大,亏损面广。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5%左右,比去年同期要低,出口商品交货值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8%。原因何在?去年以前,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降低了最终需求,但由于出口需求不减,在整个市场需求中的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所以还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由于国家意识到大量的外汇“黑字”(我国现在外汇储备达到850 亿美元)是建立在大量的财政“赤字”基础上,所以就调低了出口退税率(三类出口产品分别降低为9%、6%、3%),加上其他原因, 致使全国出口滑坡,出口需求大大降低,国家投入的大量“安定团结”流动资金贷款,没有增加最终需求,只是增加了“中间需求”,那就意味着,企业产品积压(因为没有最终需求市场),国家贷款从银行转到了仓库,实现不了利税,企业还要担负很多利息。这是造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今年5月1日和8月23日,国家两次下调银行贷存款利率, 很多同志认为,下调利息意味着国家放弃宏观适度从紧的政策。我们认为并非如此。3年多宏观调控政策持续从紧,国家压缩投资总量, 并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率,但是并没有使微观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并没有使该破产的企业得以破产。一方面,很多企业并没有根据宏观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结构,改革内部体制和机制,而一直“抱残守缺”,产品已经不适应市场,还在那里生产,成本核算时光计算物质损耗,而忽略了马克思所说的由于产品过时而带来的“精神损耗”,也就是说很多产品积压仓库,实际上已经“精神损耗”完毕,但仍被计算着很多指标。很多企业期盼着宏观形势好转,而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大批“该死没死”(也就是说,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负债率达到100%等)的企业在“体制”保护下还存在着。“死去活来”, “死的去了”活力才能来,一批该破产的企业不能破产,整个经济活力何来。因此,如果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投入,那就意味从1993年以来,辛辛苦苦积累的资金、外汇、物资储备等马上就会转到大量无用的产品、亏损的企业和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档房地产上。宏观说到底是微观的反映,但如果不增加投资,明摆着很多企业就要破产,失业率上升,宏观“好”的形势不会维持很久。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但总的讲,考虑到经济稳定发展和避免走进“放、乱、收、死”的循环等因素,我们估计今明两年不会在投资上有大的突破。这就迫使企业调整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我们预测企业间将开始加快“两极分化”,一些素质高、效益好、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会越来越好(因为很多企业破产或被关停并转,将腾出来更多的市场和资源),大量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这里破产的并不单指小企业,关键是适应不适应市场需求,有没有效益。这就应了达尔文的一句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还需要指出的是,去年以来,我国政府降低“关税”:外国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长驱直入,很多外国投资品和消费品已经占有很大份额,大到生产线、彩电、冰箱,小到一块香皂,已与国内产品摆开架势,开始竞争,而且越来越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品牌、服务、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上。我国政府在税收、财政、外汇、会计等各个方面也与国际惯例接轨,初步形成了适应国际经济通行的新型外贸、外汇体制。先后建立了涉外投资、贸易、合同等法律制度。还参加了100多个国际公约, 并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可以说, 我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开始融为一体。对于企业来说,已由不得你,而是必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了车间,就是国内市场,出了厂门,就是国际市场”并非夸张。前一阶段的彩电价格竞争,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近来有很多人已经发出要保护民族工业的呼吁。 总之全国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这样3句话:宏观微观反差加大, 投资松紧两难选择,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诸多因素促使“三个加大”,改革调整提高步伐加快 今年以来,乡镇企业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减、市场竞争激烈、资金严重紧缺等诸多因素,虽然有些经济指标出现了一些波动,仍然保持和强化了改革、发展和提高的良好势头。突出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加大”: 一是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加大。“以产值论英雄”越来越没有市场,更多的地方和企业越来越重视“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市场,有没有资源,有没有效益”等因素。1~7月份速度较为平稳,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全国乡村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9614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4.64%,产销率达92.18%;工业增加值达到46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18%;乡村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552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8.43%。1~6月份实现利税7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更为可喜的是,讲求规模效益,已被许多乡镇企业作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有力手段,在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大中型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船大抗风浪”的优势。目前,全国有大中型乡镇企业4531家。今年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大中型企业达1702家,其中利税总额超千万元的企业1344家,占企业总数的88.4%。在这批企业中,亏损企业仅15家,只占0.9%。可见, 这些大中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二是改革力度加大。企业集团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大量出现。 今年1~7月份,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去年99.4万家的基础上,数量又有增加。 其中乡村集体企业改制的已有18.2万家,占乡村集体企业总数的11.2%,股份合作制企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达18539元,比一般企业高20%, 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乡镇企业集团达738家, 国家级企业集团总资产报酬率达19.72%,比乡村集体企业平均水平高5.66 个百分点。同时,承包、租赁、拍卖、兼并等项改革继续推进,改革的整体效应提高。尤其是拍卖形成了“1-1=2”的效应(即拍卖一个企业, 再用拍卖的资金建一个企业,而拍卖的企业并没有离开)。不断改革、创新,已成为企业抓科技、抓管理、抓质量、抓规模、抓效益的“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