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德明 江苏省环境保护局 南京 210013

原文出处:
生态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目前江苏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本文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环境管理、环保投入水平等九个方面分析了乡镇工业严峻形势形成的根源。指出,迫切需要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作为全省的一个环保战略重点,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乡镇生态环境。

      关键词 乡镇工业 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 对策

      自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以来,江苏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一直以30%左右的超速递增,到1994年产值达6141.59亿元(1990年不变价), 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6.7%,部分地区比重甚至高达80—90%,成为江苏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农村经济的核心。但是乡镇企业在使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安全团结的因素之一,亦是制约乡镇工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限制因子。

      1 江苏乡镇工业污染的严峻现实

      80年代初期,由于江苏乡镇工业随农村改革的深化刚刚起步,其环境污染主要受制于城市污染的扩散,通过水流、风向等自然迁移向乡镇流动,因此城、乡间有一个相对狭长的污染缓冲带,污染强度取决于与城市的地理位置、空间距离和辐射强度,形成一个基本以城市为中心的污染圈。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和本身实力的加强,乡镇环境污染已表现为自身污染发展和城市污染扩展的双重叠加。据1986年全省43个市、县监测分析,有37个小城镇地区的河流出现黑臭,总长度达575km, 其中174km的河道处于全年黑臭状态〔1〕。进入90年代,乡镇污染问题更为严酷,大部分乡镇河流水质已达到地面水Ⅳ至Ⅴ类,部分河流水质已远劣于Ⅴ类,有些纳污量大的河流全年约有80%的时段远劣于Ⅴ类。具体有四个特点:一是乡镇污染由点、线的局部污染向面和区的全面污染发展,即乡镇污染已经由原来的点状、眉状、线状、带状、斑状污染扩散为城与镇、镇与镇、镇与村之间的团状、片状、块状的集中连片污染,造成了大范围跨行政区、跨流域的污染。二是污染由苏南向苏北发展的趋势。苏南乡镇企业由于经济与企业密集,发展余地越来越小,加之本身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换代,已逐步向技术含量高、物能消耗小、污染轻的方向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拒绝污染转嫁的能力,而苏北地区因受急功近利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驱使,仍然接纳大量来自城市、苏南的污染工业,呈现污染由南向北的蔓延趋势。三是由单纯污染转嫁向污染整体挺进的方向发展。近十几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在许多地区已经出现连片城市群或城市带,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侵占乡镇净地的速度。各地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更使乡镇企业自净空间越来越少,某些地区已出现超越该区自然、经济和地理容量所能负载的“临界阈值”。四是污染的区域化、集团化日趋明显。乡镇工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多数地区,乡镇工业的污染型行业结构和区域性特征更加明显。如苏北地区,海门和建湖是小化工,启东是小印染,如皋是小制革,高邮和阜宁是小电镀,兴化是小炼油,铜山是小造纸;苏南地区也具有区域性污染特征,形成强点源污染。城乡联为一体的环境污染事故、纠纷已演化为地区性的社会问题。生态平衡的破坏已成为改善江苏环境质量的一大隐患。

      2 江苏乡镇工业严峻现状形成的根源:经济、技术、 政策等全方位滞后

      2.1 行业结构类同

      江苏乡镇工业首先是在城市工业的外溢式扩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结构层次和发展质量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若将江苏城市主要工业行业结构与县城镇、建制镇和乡镇等不同层次的行业结构相比,就会发现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高度同构性(见表1)。结构趋同必然加剧小规模、低水平企业的过度竞争,使资源配置失调,加重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带来治理环境的困难和复杂性。

      表1 江苏省不同层次行业结构比较(%)

      行业全省县城镇 建制镇 乡镇

      冶金2.6 6.151.10 1.88

      石化10.4 8.55

      11.44 8.68

      机械27.419.41

      15.31 24.16

      建材18.7 3.014.62 9.84

      食品33.021.289.69 7.58

      纺工25.639.40

      44.95 33.85

      资源来源:《小城镇区域分析》

      表2 江苏省城市与乡镇产业结构比较表(%)

       城市 乡镇

       1990

      1993 1990 1993

      第一产业 4.33.0 37.0 24.4

      第二产业 65.8

      61.2 45.3 52.5

      第三产业 29.9

      35.8 17.7 23.1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表2可见,城市经过多年的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二产业比重在逐步降低,金融、服务、信息等第三产业不断发展。而乡镇产业结构逐步偏重第二产业,增加了对资源和能源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需求。

      2.3 技术设备落后

      首先,江苏乡镇工业也是在立足本地自然资源,接受城市工业淘汰设备和落后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份只相当于城市60~70年代水平,只有极少数是80年代水平。据初步统计,全省乡镇企业设备中约有25%急需淘汰〔2〕。因此污染治理难度大。其次, 从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在其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到30%,远低于城市50%的水平。这表明乡镇企业发展仍以外延扩大再生产,增加投资谋取经济的增长,忽视技术改造和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忽视措施投资的环保功能。因此,经济的增长意味着更多地投入资源和能量,意味着污染排放物的同步增长。江苏全省乡镇企业职工中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只占0.35%,拥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0.16%。〔2〕人员总体科技素质低, 技术起点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