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选取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企业布局的特征、弊端及内在形成机制,并对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若干见解。 【关键词】 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布局;小城镇;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二次工业化和以小城镇为代表的农村城市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克服的问题。以苏南地区为例,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与小城镇建设相脱节,从而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乡镇企业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将是支撑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研究和解决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乡镇企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乡镇企业布局与小城镇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西方城市经济学认为,在城市化的最初阶段,工业化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工业的发展一般遵循三个原则,即比较利益原则、生产专业化原则及规模经济原则。 比较利益原则认为,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劳动力条件等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要素。具有较高比较利益的地区往往成为工业企业聚集地带,这就是城市化的开端。 企业生产在取得其比较利益后,往往导致生产专业化。城市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信息及具有熟练技能的劳动力。城市还能够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提供空间载体,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专业化往往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作用,导致企业、人口向城市集中。 工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企业也能从规模经济中获得利益。这就使得生产自发地在空间上集中,导致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几个经济学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度相关性。 世界各国发展实践已经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则又加速了工业的聚集和进一步发展,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2.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市建设的同步性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般关系原理构成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城市化同步的理论基础。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结合发展不仅仅因为二者的地域邻近性,还在于中国现有城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的有限性。在就业方面,中国的现状不同于刘易斯二元模型所描述的一般发展中国家,即城市的就业扩大不断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国的城市本身就存在着极为可观的隐蔽性失业人口,人口就业尚很不充分。目前城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主要局限在建筑业、服务业上。在城市设施容量上,尤其是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容量,为应付现有城市人口已呈现饱和状态,更承受不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涌入。 种种研究表明,中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内涵。 二、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布局特征分析 苏南地区是全国乡镇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产生背景是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发展集体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它是在国家基本不投入的情况下,基层政权和农民自筹资金创办企业,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次,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总量,从完成的产值和利润来看,乡镇企业确已成为苏南地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某些县市甚至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或四分天下有其三,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提高了本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苏南模式对于全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示范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矛盾。其中很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布局过于分散,企业规模过小。“乡办企业办在乡、村办企业办在村、户办企业办在家”,真可谓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 以吴县市为例,1994年全市市属工业企业为151个, 乡镇工业企业(不包括村办及村以下办工业企业)599个,村办工业企业达到2747 个,村以下办工业企业2314个。其中市属企业职工40523人, 乡镇工业及村办工业企业职工223812人。再以吴江市同里镇为例。1994年末镇办工业企业17个,而村办工业企业达到了114个。 乡镇企业中的村办企业相对于镇办企业既量多又面广,这一现象在苏南地区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到处占土地,筑道路,拉电线,通水管,基础设施摊子杂、投资散、水平低。 理论分析和实证都表明,企业布局过于分散,企业规模过小,不易形成聚集经济效益,其弊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利于农业现代化 分散的布局使得农民在从事效益低下的半自给性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营非农产业,固化了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规模经营的细碎化。农业现代化要求土地规模经营,要求科技兴农。分散的企业布局使得这些要求难以实现。苏南农村地区正推行大农户的作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和经验,这一工作的深入进行遇到了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这一阻碍。 根据昆山的经验,集中办厂比分散办厂节约土地5—10 %(根据上海1991年郊区统计数据计算表明,这一数字约为16%),节约投资10—15%。企业分散布局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与国家当前保护耕地,巩固和发展农业的方针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