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关键。这些年,由于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不足的矛盾。但人才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已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创名牌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以乡企较发达的江苏东台市的人才结构为例: 人才(姑且把具有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职工称为人才)数量少。截至1995年6月底,东台市417家(乡镇办)企业,职工总数93500人, 其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人才仅4412人,只占职工总数的4.7 %。人才质量偏低。有初级技术职称的有4100人,是人才总数的93%;有中级技术职称的有311人,占人才总数的7%,职工总数的0.3%; 而具有高级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市只有1人。专业比重失调。 全市经管人员有3559人,占总数的81%。工程技术人员偏少,共有853人, 只占总数的19%。不能人尽其才。首先是未受足够重用。现领导层不少人是“开国元勋”,来自农村基层,文化素质较低,这样就使后来的或者外来的多数专门人才很难进入管理层;其次是学非所用。搞行政的管技术,学技术的搞行政,搞技术的做推销。这个现象在乡镇企业中多有存在;再次是有才不用。有不少企业的人才尚没有得到重用,处于闲置状态,形成“过剩”的富余人才。人才分布失衡。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且交通较发达的乡镇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人才相对集中,但需求量仍很大。而工业发展较慢的地区则相对人才吸引力较弱,且因地理位置偏僻,形成人才稀缺的局面。 当前,乡镇企业人才开发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领导意识的保守性。有的领导同志认为乡镇企业工艺简单、 设备简陋、产品档次不高,人才有与没有关系不大,有了也不一定养得起;有的领导认为引进、培养了人才,怕对自己形成威胁,挤掉自己的位置。2、人才开发的局限性。有些企业只注重现有工业经营现状, 没有长远的人才开发规划;有的企业只注意在内部挖掘人才,没有考虑人才开发半径的拓展和延伸。3、人才开发的依赖性。 有的企业只期待上级组织能分配一些到本企业工作,在人才开发上存有等靠要的思想。有的企业企盼上级组织提供培养人才的渠道,帮助解决人才培养经费。4、 人才开发政策的滞后性。一方面,有的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政策,使现有政策得不到落实,政策到位率较差;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有的政策已过时,政策吸引力较差。 乡镇企业的人才开发,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不但关系到乡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更新观念,强化人才开发意识。乡镇企业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懂经济、会管理、精技术的企业干部和人才队伍。 二、多方引进,拓宽人才开发的渠道。一是“借”。与科研机构、大、中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采取挂靠、合资、合作办企业或引进成果等形式,把懂现代企业管理人才、技术顶尖人物借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开发;二是“挖”。要不惜时间、不惜费用到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求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引进一些有成果和开发能力的人才;三是“聘”。采取聘用、兼职等形式,把大学、研究所、大厂的专家、科技人员请进来成立顾问小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四是“招”。各企业要主动到人才市场面对面地考察人才,花重金“招兵买马”,以提高企业所需的中高档人才。 三、注重内培,挖掘人才开发的潜力。一是送外培养。选送一些素质较好的青年技术骨干到有关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或出市、出省、出国到一些大中型企业进行短期的重点岗位培训;二是办校培养;三是更新培养。要重视企业人才知识更新,要为他们订阅各类报刊杂志,提供阅读场所;不时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经常邀请各类经济专家做专题报告;每季或每年有意识地布置他们撰写学术论文,拿出一定的经费进行评选。 四、完善机制,增强人才开发的活力。一是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二是建立人才管理考核机制;三是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四是建立人才信息反馈中心;五是健全人才市场,为乡镇企业提供一个可靠的人才交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