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乡镇企业要发展,要想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的需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或产品更新。那么,如何能使技术改造获得成功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其严肃而又复杂的课题。根据近几年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企业领导务必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中是最活跃的因素。从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看,一般乡镇企业的技术装备比较陈旧落后,由于多方面缘故设备运转效率不高,企业开办时间不长,技术资料不齐全,职工文化科学技术程度普遍偏低,综合劳动素质较差。从企业管理层来看,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科学的技术管理章程。所以,乡镇企业只有从加强严格的科学技术管理入手,注重技术进步,重视专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对现有职工经常不断地进行文化技术教育,提高素质,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们合成纤维厂八年的发展历史就是科技进步的历史,从手工劳作到微电脑控制生产,从不足10万元固定资产发展到1.1亿元固定资产,从几十万元产值增加到一亿几千万元产值, 从企业连年亏损发展到年创税利一千多万元,正是由于深刻认识并认真抓好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兴厂这一经济发展的自然法则。我们厂本着“产品上档次,技术上水平,企业上规模”的要求,采取滚动发展方式,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加速企业发展步伐。自1991年起已累计投入1.02亿元,先后开发建成了聚酯切片、VD404、VD405短纤、FDY长丝一、 二、三条线,计6个项目,形成了切片——短纤——长丝生产一条龙。 目前已具有2000吨切片、8000吨短纤和5000吨长丝生产能力。1994年完成产值1.2亿元,利税12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5万元, 人均创利税超万元。1995年实现产值两亿元,销售1.6亿元,税利2000万元。 近几年均以翻番的速度向前递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一般的企业来讲,经济效益好坏,企业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科学技术应用程度,而科技应用的好坏又取决于该企业的领导层,尤其是主要领导即决策者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指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劳动和经济建设中对先进的、科学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手段求之若渴。现时可以这样说,谁拥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专业科技人才,加之科学规范的管理,就等于谁拥有一笔财富,并运用这笔财富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作为搞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企业厂长、公司经理,在搏击市场的浪潮中要善于探寻属于自己的那份财富,这是企业兴衰核心之所在。大量实践证明,企业领导必须牢固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 二、选项目要准,建项目要快。 乡镇工业企业大多不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技术改造,产品随市场需求而更新。然而,技术改造的成功并非是举手之劳的事。乡镇企业投入资金搞技改往往额度是有限的,就象下赌注一样,成功了,能使这个企业越办越兴旺,失败了,也许就使这个企业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意味着企业将可能倒闭。 搞技改要使投入的资金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要的问题是选准选好项目。所谓好的项目,是指产品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好,市场需求量大,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等优势。那么如何寻找这类项目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市场,了解市场,不仅了解本地市场,还要了解外地市场,不仅了解国内市场,还需盯住国际市场,并把市场得到的准确可靠信息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这样,对项目的选定成功把握较大。如FDY涤纶仿真丝项目,我们厂选定较为成功。 涤纶仿真丝是目前取代天然蚕丝最为理想的织物,且国内生产厂家较少。据国际合成纤维研究信息中心报导,它的生命力可稳定15年之久。目前的仿真丝产品销售行情极佳,每吨产品获付加值8000元以上。 选准项目是技改中的首要环节,建设项目是技改的中心环节。项目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一定要突出一个“快”字。由于市场行情复杂多变,产品的更新换代逐步加快,因此,调研时的好项目,实施时抓不紧延误了战机,正式投产后未必就是好项目。产品一定要抢在销售高峰前期面市,这样就多一份占领市场的主动权,竞争中就多一份取胜的把握。如何在“快”字上作文章呢?项目实施中有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做,诸如厂房兴建、设备订购、机电安装、人员培训等,每项工作单一去做需要较长的时间,要统筹考虑全空间运作。许多工作均可立体交叉进行,一并展开,这样可大大压缩项目建设周期。一是基建工程与设备安装同步进行,不让设备等基建;二是项目建设与人员培训同步进行,不让设备等人员;三是产品开发与开拓市场同步进行,不让市场等产品。 1992年春,北京人玩呼拉圈风靡京城,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均报导了这一信息。南京塑料三厂对这一信息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判断,估计玩呼拉圈的这股旋风将刮至江苏省,于是全厂大规模地组织生产呼拉圈。果不出所料,时隔不久,江苏各地也形成了呼拉圈热,男女老少争相购买,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该厂仅此一项就盈利40多万元。之后有些塑料制品厂家也赶忙生产,但市场已基本失去。 这个事例给我们有以下三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