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一大批大中型乡镇企业和集团相继崛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现象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提起大中型企业,人们往往是把它与国有企业联系在一起的。这几年,国有企业正在深化改革,克服困难,打开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大中型乡镇企业能得到很快发展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还是一个问号。然而事实已经作了回答。“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增长点。乡镇企业的增加值由1990年的2500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459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3%。 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由2010亿元,增加到8260亿元。出口商品交货值由486 亿元增加到440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9.4%上升到32%。 随着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一大批大中型乡镇企业已崭露头角。据统计,1995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和亿元以上的已达6000多家。这些企业只占全国乡镇集体企业总数的0.37%,但其创造的增加值和利税却占14%以上。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已涌现出符合国家大中型企业标准的乡镇企业1200多家,与其毗邻的浙江省跨入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有620多家。各省区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总的说东部地区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农业部1995年确认的乡镇企业集团已达327家, 各省区市确认的乡镇企业集团还有一大批。星罗棋布的新开发的工业小区正在发展和形成之中。这些大中型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舞台上已是一支很活跃的力量。许多起步早、发展快的大中型乡镇企业已成为深化改革的先行企业;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的生力军;成为外引内联、出口创汇,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的强手;成为联结和带动众多小企业和广大农户的“龙头”;成为发展东中西合作工程的“领头雁”。这些企业以其较高的素质,显示出它的规模优势,获取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它们的作用令人振奋,引人探索。人们企盼着大中型乡镇企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乡镇企业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还应放宽眼界,正确看待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的矛盾和问题。现在国有企业正在“抓大放小”(即抓好大企业,放活小企业)。许多国有企业正着力于解决体制老化、管理方式老化、技术设备和工艺老化、产品老化、职工队伍老化等问题。乡镇企业的问题与国有企业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又有许多差异。乡镇企业发展历史短,布局分散、技术设备条件差,职工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低,自身原有的经营机制弱化,粗放经营尤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将与所有制不同的各类企业站在同一条线上竞争,形势是严峻的。正如有的乡镇企业家所指出的:“乡镇企业如果不以更快的速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我们的优势将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所共有,我们的劣势即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程度将越来越明显。”这一分析发人深思,使人增加紧迫感。乡镇企业必须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积极培育大中型乡镇企业和集团,这是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抉择。农业部把它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作出部署。要求各地“扶持一批乡镇企业上规模,进一步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以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为龙头,以产业为纽带,以科技为依托,组建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于一体的大中型企业和集团。”按照这一部署,既要壮大已有的大中型乡镇企业,又要培育一批新的大中型乡镇企业。对此,各地主管部门正认真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分别作出安排。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培育大中型乡镇企业,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再造机制优势。这就要在发挥各地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经营机制,对乡镇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和改造,通过联合、兼并、租赁、拍卖等形式,使小微亏企业的存量资产转移向大中型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产品聚合,在适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条件下,逐步形成合理的集团群体结构,使分散的劣势变为集团的优势。应当看到,我国的乡镇企业1995年已发展到2400万个,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却非常小。小型分散不利于形成和发挥经济上的优势。发展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和集团是必然趋势。培育相当数量的大中型乡镇企业,既能形成一支抗衡市场风浪、支撑乡镇企业大局的骨干队伍,又能联结、带动小型企业加快发展,并且成为新型企业群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样便于做到比例协调、专业对口,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亟待强化管理。企业有了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产品才能上档次、上水平,经济规模才能不断扩大。反之,经济规模则会萎缩。回顾乡镇企业发展历程,人们发现那些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企业,虽然付出不小的代价,发展却很慢。这是应当引以为训的。发展大中型乡镇企业和集团,必须更新观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强化和规范管理。明晰产权,政企分开,赋予企业以经营自主权,完善不同层次的承包制和责任制。制订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划小核算单位,搞好独立核算。对于如何搞好集约经营,一些地区的领导和企业家,认识上已有了突破。他们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正确处理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像过去那样单靠增量投入不行了,必须把“八五”期间投入所积累的潜力挖掘好,把现有资源配备好,尽快的形成规模优势。越来越多的从粗放经营中走过来的企业家,领悟到不能再搞低水平的重复立项、重复建设,也不能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造、充实、提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企业管理,特别是要强化质量管理,真正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靠优质产品赢得市场,靠降低消耗增加效益。为了推进管理工作,农业部今年正在100个企业单位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这是强化管理的一个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