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农业的出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书东 复旦大学经济系

原文出处:
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变化很大,东部沿海地区及中西部少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改善与提高。但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相比,近年来已经显示出脆弱和发展滞后的迹象。与高通货膨胀率相伴随的农副产品价格的较高涨幅,国际上由莱斯特·布朗挑起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热门话题,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经济越发展,越不应该忽视农业。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一般也是我国农业最先进的地区,农业出了问题影响极大。目前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原因固然很多,解决起来也需要多方配合,但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疑举足轻重。在全国范围内应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过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也不能“一刀切”,就农村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来说,规模经营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不少地方也已作了有益探索。怎样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以哪种组织形式为主,理论界存在不同的主张,实践中也做法各异。笔者以为,无论是根据世界上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还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家庭农场都应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一、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

      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10多年,农村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非农产业发展很快,成为农村经济主体。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许多农民收入来源也以非农产业为主,有的专门从事非农产业,更多的则以亦工亦农的方式兼业于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论对当地农业还是非农产业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积极影响,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却需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分土地使用权于众多农户,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彻底转移和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农民拥有一份土地使用权,一方面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但另一方面却享受着社区内部“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对土地使用者的福利补贴。如果放弃土地使用权就失去了享受社区补贴的权利,甚至有被排除在社区之外的危险,留在社区内则依然要承担一份义务,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民一般不愿放弃承包的土地,土地集中十分困难。农地经营规模的超小型,务农比较收益的低下,导致亦工亦农的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下降,满足于口粮和基本食物的自给,以及完成粮食定购任务,这实际上是一种小农、半小农经济。农业劳动投入急剧减少,如果替代性要素投入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农业至多维持不滑坡,很难有大的增长。

      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这都必然从数量、品种、质量上大大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非农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在原材料和工资性产品方面对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亟需提高商品率。小农经济在传统农业技术条件下,依靠低边际成本的充足劳动投入,可以取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出,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面积产出反而递减。但是,在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取得最高的单位面积产出却要求有一个适度的农地经营规模,过小和过大都不行(Anne Booth & R.M.Sundrum,1985),而且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已经打破传统农业社会格局,过去的小农模式即使可以取得单位面积的较高产出,也不能为农民带来相应较高的纯收入。以现有的农地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不可能取得现代农业技术经济条件下更高的单位面积产出,农产品商品率不可能有大的提高。

      非农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下降更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因为长期实行计划体制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表现出短缺经济的特征,市场物资供应紧张,需求旺盛。农村非农产业和城市工业的大发展则填补了这个巨大的供需缺口,表现出很强的需求导向性。8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表现出另外一种特征:非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企业销产比率下降,产品积压,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非农产业发展离不开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农村市场的开拓对非农产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小农经济既不需要也无力购买大量现代化农用生产资料,又因为农业比较收益低,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农民务农收益不多,对生活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也有限。

      商品经济要求各产业、各经济组织相互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同样存在激烈竞争,如果农业长时间居于劣势,务农比较收益太低,劳动力和其他要素投入就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源配置不利于农业。中国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的农业以小农、半小农经济与高度市场化的非农产业竞争,显然要居于劣势,即使不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实际上向非农产业倾斜等因素,农业生产的徘徊不前乃至衰退也很难避免。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严重偏离这一比例关系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将损害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要发展,必须打破小农半小农经济,实现现代化。家庭农场制以其固有的优越性成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农业问题,满足国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农业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