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农村改革开放的进程,武汉乡镇企业在农村单一经济内部孕育、渐变、重组,乃至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与支撑点。从“作坊经济”中脱颖而出的乡镇企业,目前正处在一个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的历史发展阶段,要谋求新时期乡镇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打好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攻坚战,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四大战略转移。 一、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移 长期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发展上一直难以完全摆脱“一大二公”的历史阴影,人们往往习惯于片面强调发展乡村集体企业,客观上形成了以乡村集体经济为主的单一型所有制结构。近几年来,我市乡镇企业放开所有制形式,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多轨运行,多轮驱动”才真正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尽管多元化的乡镇企业在我市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呈现出旺盛的活力和宽广的容量,但忽视甚至抑制非集体性质乡镇企业发展的现象,在人们的观念和行动中仍然时隐时现,这样势必影响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发展以混合经济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组织不失为合理聚集各种社会资本的有效形式。混合经济形式适应性强,兼容性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重组;有利于盘活存量,促进集体资产的增值;有利于集聚社会的各种资金,加大投资强度;有利于多形式吸收外资,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这是当前乡镇企业在资本聚集上能否有新突破、在经济效益上能否有大提高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把发展混合型经济作为资本聚集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外引“三胞”(侨胞、台胞、港澳同胞)、内联“三大”(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全方位开放,大跨度联合,远距离“嫁接”,多途径引进,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型的所有制结构。 首先要发挥优势,抢抓机遇,迅速把乡镇企业推向全市开放的前沿。在引资上,要善于寻大老板,找真老板,提高成功率。市里组团境外招商和引进大财团时,要让乡镇企业多参与、多接触,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在策略上,适当“让市场、让股权、让利益”,以“得资金、得技术、得效益”为目的,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办厂。在利益上,多算大帐,多算自己的帐,少算别人的帐。在配合上,全市上下要群策群力,各有关部门要多开绿灯,形成为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全力服务的合力。 其次要攀亲结友,借梯登高,大跨度地发展内联企业。目前沿海等先进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受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正在千方百计向内地拓展,我市乡镇企业面临着极好的机遇,要大力发展与沿海先进地区的横向联合,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主动承接“三线”地区企业和人才的转移,东联西引,攀亲结友,拓宽二、三产业发展渠道;积极参与国家东西部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工程计划,借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三大”联姻,携手合作,使“三大”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与乡镇企业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灵活的机制优势融为一体,优化组合,互相促进。 其三要深层改革,广度拓展,大力度地推行股份合作制。现在不少乡镇企业仍然存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机制退化等问题,要克服各种思想障碍,增强改革的紧迫感。以推动股份合作制为突破口,向深度进军,向广度拓展,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经过几年努力,将大多数乡村集体企业和合作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有条件的可改造成股份制企业。 其四要放宽政策,放开手脚,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在经营方向上,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更大、更广的范围和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凡是国家、省、市人民政府放开经营的行业和项目,都要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经营,鼓励他们发展生产型、科技开发型、外向型、生产生活服务型经济,支持私营企业收购、兼并和租赁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引导其向上规模、上等级的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在政策支持上,平等、公正地为个体、私营经济排忧解难,一方面,对个体、私营经济与其他各种经济成份一视同仁,不偏不歧,突出解决好个体、私营企业贷款难、用地难、办事难和“三乱”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教育个体、私营企业守法经营,诚实劳动,依法纳税,维护其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其持续健康发展。 二、产品由顺向开发向逆向化转移 所谓顺向开发,简言之,就是本地能够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实践证明,这种路子生产的产品与市场的关联度不高,我们的产品市场覆盖面不宽,竞争力不强,有的产品造成严重滞销积压,其根子往往源于这种思路;所谓逆向开发,就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逆向开发有利于抓住现实需求,研究诱导需求,看到潜在需求,使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达到高度一致。长期以来,我市乡镇企业产品基本上是走的一条顺向开发的路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乡镇企业依靠城市工业起步,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挂在一起,干加工活,做扩散件,拾遗补缺,充当配角,形成了以“产品扩散”、“协作配套”为主要特征的城乡配套型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有力支持,促进了乡镇企业迅速起步和发展,但是,反过来乡镇企业对城市工业产生了极强的依附性,自身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窄小,其产品仍然走不出单一的“顺向开发”的围城。 90年代以来,我市乡镇企业在新的市场面前,适时调整发展方向,开始注意产品与市场的关联度,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产品逆向开发的尝试,一批名优产品迅速打入国内外市场。但是,从整体上看,产品档次低、花色品种少、更新换代慢、与市场脱节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水平高、叫得响、市场覆盖面广的拳头产品还很少,形成不了强大的支柱,与特大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市场的竞争具体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产品是企业的灵魂,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实施新的产品战略,充分利用武汉立体交通、客商云集这一市场“大屏幕”,在域外建立稳定的原料引进基地和产品销售基地,推进从顺向开发向逆向开发为主的战略大转移,集一流的技术、人才、设备,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抢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到本世纪末,发展100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 创汇高、效益高的“四高”产品,其中年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产品50个以上,过亿元的产品20个左右。为此,必须在三个方面下硬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