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78—1994年,苏锡常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1993年,苏锡常国民生产总值1130多亿元,超过了上海。苏南三市所辖12县(市)全部登上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金榜。17年来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总的来说,仍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80年代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是数量的增长。在苏南一些地方不少领导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仍然把产值和发展速度放在首位,忽视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仍然习惯于把定投标、定计划、进行投标考核作为主要措施和工作重点,以此来推动和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 应当指出,苏南乡镇企业在起始阶段,铺些摊子、追求速度型增长,是必要的,不这样做,不可能缩短工业化进程。但苏南经过几十年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历史任务,现在已处于工业化后期,而且经济总量也相当可观。因而在发展思路上,不宜再走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速度型路子,而是应及时实施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放型转变。 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放型的转变,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苏南乡镇企业的实际,推行“七大战略”。 1.规模集聚战略。苏南乡镇企业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办的企业,布局较分散。这一特点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苏南乡镇企业的再发展必须按照规模效益原则,形成相对集中的地域条件优势,实施企业的集放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规模经济有三种形式:⑴裂变拓展。裂变并不是简单地划小核算单位,而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集中投入,将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裂变成数个富有生机的新企业,扩大专业化生产程度,形成新的增长点。⑵集放聚合。以强壮的骨干企业为中心,通过兼并、联合、控股等手段,以资产为纽带,将分散的生产要素和企业单体优势进行重组优化,实行集放经营,组建成“龙头企业”。⑶组建集团。企业集团是现代化工业的产物。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应以同行业中经济实力、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经营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骨干企业为主体核心层,以资产为纽带,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合力增强的利益共同体。 2.产业升级战略。一是实现产业高层化。未来的乡镇企业,衡量其科学技术进步水平的主要标准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九·五”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应对现有主导行业和支柱行业进行重点规划,采取“四个一批”的对策,即:淘汰一批落后产品、转移一批“三高”产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改造提高一批传统产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二是拓展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兴的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仓储、科技、劳动服务、文化娱乐业等事业。从各方面及时为一、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3.名牌带动战略。苏南乡镇企业虽然已经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打得响的拳头产品,但与期经济实力相比,苏南乡镇企业在同行业中名牌产品还是不多。为此,必须做好“优”字文章实现产品名优化。一是对已确定的近年内争创的市级以上的名牌产品进行重点扶植,进一步拓展市场,快上规模,争取尽早进入名牌行列。二是引导其他一些优势产品向名牌靠拢,开发名牌系列产品。三是增强企业的名牌意识和无形资产意识。江阴华西村过去是名村名人无名牌。华西村在埋头经济发展中的疏忽却被一些外地厂家钻了空子,一些厂家抢住“华西”商标,这才使华西人又猛醒过来。前不久,华西人登记注册了“华西村”牌、“仁宝”牌商标几十只。从此,华西村在名村名人的基础上,走上了一条创名厂名牌之路。四是借助媒介载体,提高产品市场的知名度。 4.技术创新战略。苏南乡镇企业虽然技术较先进,但主要是依靠引进,自我开发能力还是比较弱,这是制约苏南乡镇企业集放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这几年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检验,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搞技改、上规模、抓质量对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必须加强三方面工作:⑴改革乡镇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增强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基金。⑵作为政府和金融部门来说,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的角度看,要使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由政府保护退出;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贷款,可从效益贷款向项目贷款、产品贷款转化,激发企业项目开发、科技开发的热情。⑶乡镇企业自身要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现代化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提高乡镇企业的有机构成。同时,要注重科学投入,仅仅强调“大投入”是不够的。过去苏南的投入不少,但重复建设项目、低档次的加工项目较多,效益不理想,教训也是深刻的。 5.人员优化战略。过去苏南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总是想方设法或到国有企业挖掘“人才”,或聘用大城市退休技术人才和老工人,或在实践中探索学习自我培养,但总体上说,人才的引进、培养与苏南乡镇企业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仍然不同步,绝大多数乡镇企业越来越感到人才短缺,处于人才饥饿状态。因此,必须多途径培养人才,做到“三个结合”和“三个转化”。“三个结合”,引进人才与挖掘人才相结合;自我培养与委托代培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与普遍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相结合。“三个转化”,管理队伍由组放经营型向现代化经营管理型转变,科技队伍中由向外聘任变为终身服务,职工队伍由主要依靠体力生产变为以技术性操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