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产业政策再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乡镇企业的产业政策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保持统一性,并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它应体现城乡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坚持它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乡镇企业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 市场机制

      一、乡镇企业产业政策立论基础

      关于产业政策立论基础,国内外都未取得共识。我国乡镇企业一开始就依靠市场调节起家,今后还要不要产业政策呢?如果需要的话,是按国家产业政策办,还是要有自己的一套呢?产业政策的作用在哪里?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是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产业政策理论不成熟,必然导致产业政策及其实践的摇摆性,这已是多年的经验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论,和当代发展经济学的科学观点,结合现实来看,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是市场机制运行中的经济结构问题。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以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就是乡镇企业产业政策的立论基础。那么,乡镇企业现行产业政策是否已明确了这一立论基础呢?现从经济发展三层次的内容来看:

      1.经济增长。1978~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与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1〕1994年, 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0%。〔2 〕实现工业产值将达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外贸出口产品收购额占全国出口产品收购总额的45%;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70%多。〔3〕表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 当然其中也有波动。

      2.经济结构。乡镇企业的兴起,使农村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三次产业并进局面;乡镇工业又形成以机械、纺织、建材、化工、食品五大行业为主体,包括有40个行业中的38个的行业结构。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达1.2亿人。

      同时,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内外矛盾也暴露了。主要是乡镇工业高速发展和农业落后与第三产业滞后的矛盾;城乡工业与区域工业的同构化;加工业发展过快与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业落后的矛盾。组织结构也很不合理等。

      3.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包括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内的经济发展中的效益问题,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现代经济发展,要求适时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保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称结构效益。

      不容否定,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是国民经济总体效率提高的过程,某些时期与地区确有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以利润表示的经济效益,过去长期低于国有企业,1993年乡村企业利润额已为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22.4%。〔4〕许多先进地区乡镇企业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要冷静地看到,乡镇企业结构效益确有下降趋势,集中表现为争能源、原材料与市场的矛盾,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从乡镇企业本身效益来看,也值得重视。全国乡村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总收入与利润分别为:1978年187.9元和38.4元、1980年182.7元和36.2元、1985年243.5元和22.8元、1991年249.6元和10.8元。同样年份,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为29.8元、32.5元、23.7元和12.7元。〔5 〕不少地区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是相当严重的。政治、文化、教育等环境,不尽如人意者甚多。

      上述乡镇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状况,是与产业政策分不开的。乡镇企业现行产业政策所确定的重点产业与东西合作的区域发展、保护竞争与促进联合、推动技术进步等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起着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现行产业政策带有城乡分割体制下的新旧二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乡镇企业产业政策远未形成。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主要不是靠产业政策,而是由改革与开放创造的具有市场经济特征与作用的宏观政策环境,依靠着市场调节的力量,冲破了旧体制与政策的种种限制而出现的。同时,由于政策与市场的缺陷,也必然加剧结构性的矛盾,对此如不适时解决,势必威胁到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质量。因此,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制定一套与国家总体产业政策统一性相联系的,具有乡镇企业特殊性的产业政策,引导乡镇企业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以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实现高水平的产业发展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二、乡镇企业产业政策体系

      现行乡镇企业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存在空档和脱节,不能发挥政策整体功能效应。按照经济结构内容,乡镇企业产业政策体系,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联系中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确定重点产业与主导产业,解决产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这是产业政策的核心部分。

      首先,合理化目标。它要求在一定时期内,使乡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中,提高产业结构系统整体的协调功能及其结构效益。这是政策的基础目标。目前,要注重处理好工农业之间与城乡工业之间的协调关系,加快促进农业、基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改造与改组加工业,形成各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转换能力和互补关系的有序发展。

      对于城乡产业同构化问题,应一分为二,它既有人们看到的不合理性,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它是城乡工业发展的必经过程,有利于城乡工业竞争,促进城市国有工业改革搞活,实行产业结构变革,走向高度化,更好发挥主导作用。国家产业结构政策应有远见地、积极而稳妥地体现这一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坚持与完善现行产业政策规定的重点产业政策,即优先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体、包括饲料工业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服装等缝纫业为龙头的纺织工业;以中小农机具制造业为重点,包括小化肥与小农药等农用工业;以建筑业为龙头带动建材工业;采矿业、原材料与能源工业;为城市大工业配套、城乡人民生活与出口贸易服务的加工业、机械工业、化工及手工工艺品等;地方的交通运输业;以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另一方面,从城乡产业结构变革趋势出发,应允许并积极地引导城市轻纺等传统产业向乡镇企业转移,而不要再一味地限制,甚至排挤、歧视。况且,长期受限制的乡镇纺织工业,经市场竞争,现在许多地区的技术装备水平,已不亚于国有企业,甚至更先进。加上靠近原料产地和便宜劳动力,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完全能够承接城市纺织工业的转移,反过来又促进国有纺织企业去开拓新领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