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垦事业创建于建国初期,一度长期来处于“基建靠投资、吃粮靠返销、亏损靠补贴”的低产亏损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进行了农工商综合经营、兴办家庭农场等一系列改革,注入了巨大活力。现在的江苏农垦系统,已成为以较发达的农业为基础,以包括10多个行业的数百个非农企业为主体,拥用200多万亩土地,40 亿元总资产的特大型农工商联合企业。17年来共创利16.5亿元,相当于建国后30年国家对农垦总投资的5倍;职工年平均收入近5500元(不含家庭副业), 较1978年的387元增长12倍。国营农场还以高于农村4倍以上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土地产出率,以及综合性的社会化服务,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统分结合下的规模经营 1978年以前,国营农场对职工实行固定等级工资制。这种脱离经济效益的分配制度,使农场陷于贫困多年不能自拔。后来,在农村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普遍推行以户为单位,承包国有土地,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职工家庭农场,逐步形成了在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运行机制。东辛农场在强大的服务体系支撑下,统一经营,分户管理,“大农场套小农场”,实行六统一: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机械耕作、统一技术措施、统一化肥农药生产资料供应、统一良种推广、统一产品收购。在此前提下,管理到户,劳均承包30~50亩。新洋农场实行统一经营,双重承包,“少数人种多数田,多数人种少数田”,即把机械作业程度高的粮食作物,由支场管理人员5~7人集体承包,支场规模在1000~2000亩左右,劳均经营150~200亩;把机械化程度低、劳动耗用多的棉花、果园,承包到户,劳均经营10~15亩。新洋农场在此基础上对农业进行多方位的技术改造,实现大地林网化、作业机械化、土壤有机化、品种纯良化和栽培模式化,成为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农场。 农垦适度规模经营最直接的成果是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新洋农场和临海农场,劳均产粮都超过30吨。农垦系统的粮食总产,1984年到1986年,从20万吨上升到25万吨,1989年又上升到35万吨,1995年已达到47万吨。土地生产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水稻亩产高34公斤,棉花高17公斤,麦子高82公斤。这种在统分结合下适度规模的集约化经营,可以较好地解决工农业比较利益过大的反差,保护农户种田的积极性;可以使农业成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产业,使服务体系在规模服务的基础上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 抗震的“一条龙”经济 农垦、农垦,以农为本。但是单一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震荡都很大。如何增强防险抗震的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发展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经济,靠农垦系统的自身调节,形成互补的体系。各农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现有粮棉油加工厂80多个,拥有年加工12万吨油料、25万吨大米、10万吨面粉、8万吨配合饲料、60万担轧花和10 万纱绽的生产能力,还有年加工6万吨肉禽的屠宰线及冷冻等配套设施。 94年和95年,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有25个。 各农场还面向市场兴办了制药、电子、化工、机械、轻工、建材以及商业、交通与饮食服务企业200多个。非农产业在相当一部分农场已占主体地位。 占全部职工1/3以上、近6万农业工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了农场整体经济效益。 抗御市场风险,主要是防备农产品降低亏本。农产品价格虽经调整,但不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凡是实行统一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收购农副产品的农场,都采取了有效的调节价格的办法。如东辛农场制定了场内价格,购销差价由农场补贴;临海农场采取两头(购和销)固定,一年一定的办法,使承包者放心;南通农场实行购销平价,承包者省心;等。总之,市场价格风险由农场集体承担,农场职工多增产就能多得益。这些农场之所以能这样做,主要是不断完善了积累机制和约束机制,即农业利润的分配,坚持把70%作为农场集体积累,职工奖励不超过30%。农场集体有了经济实力,也就有了调节能力。 北南挂钩与外向辐射 我们农垦系统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27个农场,也有4 个处于亏损状态。亏损并不来自农业,而是工业发展中捅了漏子。为了农场之间的协同发展,我们实行了北南挂钩,由北边实力较强的东辛、黄海、新洋、临海农场与南边的共青团、江心沙、掘港、如东农场结对扶持。这种结对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捏合,而是尽可能以资产为纽带,结成利益共同体。东辛农场通过联合,把位于镇、扬之间的共青团农场作为南下发展的基地和窗口,先从蔬菜、肉鸡、牛奶等种养加一条龙入手,抓好“城郊型”经济,开发滩涂1000亩,当年取得效益,再相机发展工业。新洋农场在掘港农场输入资本建立两个分厂:美尔姿制衣公司分厂和电子元件厂分厂,同时着手改革,转换企业内部机制,裁减了冗员,提高了效率。 国家当初办农场的初衷,就是为周边农村作出示范,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个初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开始变成现实。东辛、新洋、临海、黄海等农场都处于欠发达地区,现都成了所在地域的生长极。东辛农场的肉鸡生产已向东海、赣榆、灌云、连云港市的云台区和海州区广泛辐射,数量达180万只。农户养鸡一只纯收入2元,就使群众多收入300多万元。岗埠农场的肉鸡也辐射到灌南、沐阳、东海的部分乡镇, 以多种形式组织“公司+农户”的肉鸡生产。奶牛厂也逐步推行“公司+农户”的方式,向职工和周边群众扩散,上门服务,收购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