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有“乡镇企业王国”之称。1994年1月, 江阴在全国第二次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名列第二。1994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511.8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65.32亿元。占全国人口千分之一的江阴人,在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上,创造了占全国二百六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获得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25项全国先进。江阴市取得的这些历史性成果,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已“十分天下有其九”。80年代中期,江阴完成了农业经济为主到工业经济为主的第一次战略转移;其后,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始了由内向型经济为主到外向型经济扩展的第二次战略转移,实现了第二次异军突起。外贸供货总值和自营出口连续3年分别以80%和100%左右的幅度增长,1994年外贸供货总值104.6亿元,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县(市)之一, 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专家赴江阴实地调查,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1995年10月8日—10日, 该所联合经济科学出版社、《经济研究参考》杂志社、江阴市人民政府举办了江阴乡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研讨会。来自首都北京等地的44位专家和江阴市的领导同志、乡镇企业家出席了会议,以江阴乡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为例,对中国乡镇企业如何走向国际市场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了认真研讨。 在研讨会上,江阴市委副书记王伟成首先作了《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阔步走向国际市场——江阴市乡镇企业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践》的发言,介绍了江阴乡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 一、搭“船”出海。即搭国有大中型企业之船为其出口整机生产零件、配件、专件、内外包装,随其漂洋过海。在产品出口缺渠道、缺人才、缺经验的情况下,此不失为走向国际市场的明智选择。 二、借“船”出海。即借外贸公司之“船”,促自身产品出“海”,主要有外贸公司收购式、代理式、 补偿贸易式和工贸投资合作式等4种。 三、造“船”出海。即大办中外合资企业,不仅引进了乡镇企业短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而且获得了国家赋予的进出口自主权,大大加快了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 四、联“船”出海。即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合成作战,从独“船”出海到联“船”出海,这是江阴乡镇企业近几年走向国际市场的新趋势。其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出口优势产品为龙头,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成集团。目前,江阴已有此类集团68个,共联合企业415个, 年出口创汇达5.8亿美元。二是兴办外商投资工业园, 以一个外向企业集团为龙头,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投资为基础,一个海外大公司为媒介,一个驻外经贸代表处为窗口,集约投入、滚动开发,形成走向国际市场的“联合舰队”。目前江阴已建成“德国工业园”、“日本工业园”、“韩国工业园”、“美加工业园”等。 五、驾“船”出海。即到境外设“窗口”,办企业。随着知识的更新增加,经验的积累丰富,江阴一批乡镇企业不再满足依托外贸、依附外商的营销手段和方式,自己驾“船”出海,搞资本输出,当跨国商贾。其有3种类型,一是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二是国际商贸, 三是利用国外当地资源和市场,从事工业品的生产。 与会者认为,江阴乡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除在实践中,探索到了以上较好的途径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有冲出国门,敢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思想与精神。二是有从市情出发,符合乡镇企业实际条件,引导乡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策略,如选择有比较优势的轻纺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上档次、上质量、上规模,打入国际市场。三是市镇二级政府从市场调研入手,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决策,制订和实施进入国际市场的行动计划,帮助乡镇企业稳步健康地走向国际市场。 一些与会者认为,市场即战场,国际市场尤其如此。乡镇企业要走向国际战场,切不可盲目出战,打无把握之仗,必须切实做好出击前的准备工作。一要熟悉国际经济往来与市场运营的法律和规则,以解决经营中随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二要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潮涨时,勇猛出击,大力发展,潮落前,及时收缩,免遭损失。三要掌握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消费习惯和需要,目前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上,出现了现成化、手工化、自然化、古典化等消费倾向,乡镇企业可顺应这种趋势,加工出口绿色方便食品、精致手工与仿古产品。四要选择信誉好的合作对象。 也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是国际市场,当然也包括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市场,乡镇企业应在牢固占领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去开拓国际市场,不能占了国外市场,丢了国内市场。 与会者认为,任何国家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都必须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科技和新兴工业的发展。中国乡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还仅仅是开始,国家要继续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以加快乡镇企业国际化步伐,适应复关后国际市场一体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