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镇企业的实践与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洪洞县赵城镇镇长 史锡亮

原文出处:
经济与社会发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洪洞县赵城镇党委书记 乔林芝

      地处洪洞县城北端汾河东岸,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62650 的赵城镇,乡镇企业综合经济指标以34.6%年递增速度增长。199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8.48亿元,名列临汾地区第一,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乡镇企业的新路子。

      一、所谓的经验之谈

      我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正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副业和农村手工业发展阶段,相继涌现出“豆腐村”、“粉条村”、“笤帚村”和“养猪村”等,第二阶段是粗放型煤炭加工阶段,发展了36个中小型洗煤厂,132家洗煤炼焦厂。 按国家农业部颁布的乡镇企业的统计口径已拥有1070家,现在正以自己特有的优势,向以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标志的国内乡镇企业迈进。其主要表现是:一些企业开始引进先进的工业设备和生产管理经验,走向集团化;二是企业中的“三资”成份有所增长;三是产品销售向国际市场推进。

      实践一:巩固农业基础,从发展工业起家。

      我镇土地肥沃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盛产粮菜,但60000 多人耕种40000亩土地,要想有所长足的发展,单靠农业永远不会乐观。 在乡镇企业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是有名的“高产穷镇”,正是基于这一点,靠着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富民政策,才走出了一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全省第一家村办洗煤厂官庄村洗煤厂的建成与发展起了个好的带头。榜样的力量,典型的开路,党政的引导,五六个年头,各类洗煤炼焦发展到60多家,又加上货源充足,市场看好,村与村,人与人的极大热情得以迸发。继而,建筑建材,轻化工业,商业运输,修理服务等18种不同行业应运发展。当时,镇党委、镇政府作了不成文的规定“办不了企业,不能当干部”,制定了“两个坚持”:坚持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原则,坚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人才的投入上讲,是鼓舞极大的热情,鼓励人们跃入商海,提供极大的支持,优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硬是人比人,人逼人,人学人,人赶人形成了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朝着一条务工致富,说办就办,越快越好,越大越富的康庄大道迈进。

      实践二:狠抓龙头产业,靠煤炭加工当家。

      1992年,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抓机遇,依据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形成的基础,结合本镇实际制订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主导,以煤炭加工转化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为支撑点,以发展第三产业为突破口”的全面振兴赵城经济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官庄企业总公司、北街企业集团公司和赵城焦化实业集团等起步较早、实力雄厚、知名度较高的集团化企业的促、帮、带、扶的作用,从而使全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镇区内铁路、公路沿线各类焦化厂、铁厂、铸造厂、水泥厂、豆粉厂、煤气化迅速崛起,而且规模较大,他资成份居多,生产技术先进,经济效益较高,加上镇办铁路专运线投入营运,煤化企业更是如虎添翼,“赵城焦”成为天津口岸的固定品种,“赵城精煤”成为全国四大钢铁公司的抢手货,赵城成为全县、全区乃至全省的洗精煤、冶金铸造焦基地。这样一来在农村经济中,我们牵住了乡镇企业这个“牛鼻子”,乡镇企业中,我们牵住了煤炭加工转化这个“龙头”,煤炭生产中,我们牵动了交通运输这个“大动脉”。今天,我们才深刻地认识到利用优势创造优势,优势越厚,产品越优,只有优上优,才解忧中忧,不愁人民不富裕,不愁赵城不小康。

      实践三:把握市场导向,用城市建设饰家。

      逆向思维,面向市场,开发城镇是我们赵城镇党委和政府顺应市场经济运转规律,带领全镇人民发展乡镇企业的又一大特色。如果说发展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第一个伟大创举,那么实现农村城市化是洪洞县委、县政府的第二个英明决策,也是赵城人民的一个最聪明的抉择。赵城古有老县城建制又紧依广大农村,而且作为第二产业的乡镇企业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倘若我们把每个企业都比作一个“家”,那么城市的建设和装点将是若干个“家”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它既有农村气息,更有城市的味道,能否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建设是农村达到小康目标的前沿阵地。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足以能反映这个地区的兴衰程度,从乡镇企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角度上认识,卫星城的建设已经成为本地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载体,我们已经体会到我们的产品要推向市场,我们地区本身就是市场。我们这里有广阔的劳务战场,但它本身又是一个后备充实的劳务市场,所以,依托老镇,发展建设新镇方能达到以市兴镇,才能带动乡镇企业的相对连片集中,连片集中的众多企业自身就是最大的商品市场。目前,我们正在投资15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80 亩的焦炭储库(市场),并鼓励敦促各大企业在50米街道上建设高级豪华的办公楼和服务设施以吸引外地客商,吸纳外地资金和人才。同时,我们总结了全镇在经济发展中多次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所导致的欲速则不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东挤西进,南争北上,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开放型战略决策,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在临汾、榆次、太原、石家庄、郑州、北京、天津、大连、石臼所、杭州北、镇江等地建立办事处,全镇拥有1500人的推销队伍,外地来我镇采样订货的流动人员不少于500人, 从而使全镇乡镇企业的产品增大了市场的辐射面和覆盖面,在一业的带动下,化工、轻工、冶金、建材和原材料工业有了相对的发展,百业的兴旺又带来了三产的鼎盛,不仅吸纳了众多的闲散劳力,又增加了固定的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为乡镇企业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继而使全镇乡镇企业出现了始终如一的“目标不变,步子不乱,稳中有进”的可喜局面,也为初步城市化的农村带来几分风光。

      二、真正的难言之隐

      有人说:“乡镇企业是后娘养的。”这话乍一听有些过分,其实面对社会确实有点相象。由于乡镇企业的职工多是农民,即使成为企业家,也是农民企业家,所以,在企业和企业家乃至企业职工本身还不大能脱离小农经济思想,当然要把已经换过肚子的类似“托拉斯”集团的企业除外,这就使得它不具有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风度,也没有很好的内部素质,再加上党和国家机关以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世俗观念,使乡镇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多方面、多层次的关、卡、压,枚不胜举,更有你欠我,我欠他的三角债拖欠严重,国有企业尚且如此,乡镇企业更是莫衷一是,兼之金融部门结算不畅,如此这般外在因素势必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尽管各级党政都在为乡镇企业大声疾呼,三令五申要求全社会重视、理解、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但乡镇企业仍然在夹缝中生存,就这其发展还是出现了一个好的速度,这不能不说明乡镇企业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也要呼吁: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有功之臣。它习惯于在逆境中生存,象牛一样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的粘合剂,是农村达小康的必由之路,是农村平安的稳定器。我们只有珍惜、爱护为它们扫除障碍,才是对中国农村第二步改革铺路,同时还必须帮助它们从内部因素上解决问题。为此,就乡镇企业的内在原因上分析几种现象,以供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