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小城镇的繁荣,是改革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两大经济现象。本文拟对两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我国小城镇的未来走势做出基本判断。 农村改革的历史性启动和不断向纵深推进,使我国农村的经济形式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全面繁荣,而且直接推动了大批小城镇的复苏和兴盛,进而使其在经济功能、城乡联系、人口构成等重要方面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些互为条件的连续变化,促使小城镇的发展日益摆脱传统的模式,表现出对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特征。 一 1.小城镇的生产功能显著增强。 由于传统小城镇一般仅具有流通和消费功能、缺乏生产功能,其繁荣往往只能是局部的、集镇范围的,表现不出对周围农村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和传递能力,难以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同步增长。兴旺繁荣的集镇四周却依然是贫困落后的乡村,这一反差强烈的经济现象在我国农村发展中曾经是普遍存在的。 当生机勃勃的乡镇企业进入到小城镇之后,在原有的流通、消费功能得到加强的基础上,新的生产功能的产生,是最为深刻和最有意义的变化。由于乡镇企业生产性质对生产空间和交通条件的特殊要求,我国大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是以位置适中、交通便捷的小城镇为聚集点的,而且这一趋势仍在不断发展。大量聚集于小城镇的乡镇企业的共同特点是都能程度不同地吸收城市工业释放的经济能量(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设备、信息等),并充分利用农村内部的经济和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农产品原料、矿产原料、闲散资金等),在新的领域内形成完全有别于传统农耕活动的经济运动。其结果是吸收的经济能量在新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得到放大,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向周围农村释放放大了的经济能量。这一吸收、放大和释放机制,正是小城镇生产功能的基本内涵。通过现代工业生产力的孕育和成长,小城镇有效地摆脱了孤立地作为农村商业服务中心的禁锢,成为兼备生产、流通、消费功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因此而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能力和传递能力,成为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繁荣的动力之源。 2.小城镇城乡联系日趋扩大。 在传统商业集镇作为城乡联系纽带的条件下,因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性质迥异,城市工业的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无法直接向农村转移,形成有效的经济启动力。因此,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格局下,城市积聚的经济能量缺乏向农村释放的正常而合理的通道,农村也缺乏相应的吸收和消化机制,城乡之间形成相对隔绝状态,只能保持以商品对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联系。当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小城镇经济功能发生质的变化之后,传统的城乡联系随之产生了重大变革。由于乡镇企业生产性质和工艺特点完全类似于城市工业,这就为相互间进行内容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城市工业的产品、零部件、原材料以及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可以沿着小城镇网络流向能够有效吸收和利用的众多乡镇企业。同时,农村的各种农产品、制成品、加工品以及技术性和服务性劳务也经过小城镇输入城市,从而逐步形成流量更大、内容更丰富的城乡经济对流,城市和农村构成一个彼此渗透、错综开放的系统,使小城镇新型城乡联系桥梁的作用得到日益充分的发挥。 因此,乡镇企业在小城镇的崛起,实际上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之间因生产性质不同而形成的长期隔绝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小城镇已经具备了直接吸收和消化城市工业扩散的基本能力。也意味着城市和农村正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社会整体,内在依赖程度在不断增长,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还应看到,小城镇城乡联系内容和范围的显著变化,实质是城市的工业和科技向农村扩散与渗透。这一变化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形态的完善和合理;另一方面则可以促使农村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大大加快我国农村经济起飞步伐。 3.小城镇人口聚居效应日益强化。 传统的商业集镇,因受区域内人口数量和交换行为的限制,所能容纳的商业网点是有限的,能够提供的稳定的就业机会也十分有限。传统商业集镇吸收农村人口的功能微弱,因此,单纯的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在小城镇解决农村人口的转移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当乡镇企业在小城镇蓬勃发展之后,小城镇才表现出显著的、令人注目的人口聚居效应。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创造直接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对商业、服务业产生持续的次生影响,形成就业增殖,客观上已经成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形式,在强化小城镇的人口聚居效应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从1984年开始实行的小城镇在自理口粮条件下对农民的全面开放,为农民向小城镇迁居提供了条件,使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流动在速度和规模上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小城镇人口聚居效应的显著增强,对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城市化进展迟缓的局面,较快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应当强调,小城镇较强的人口聚居效应,实际上是乡镇企业强烈影响的结果。如果没有乡镇企业在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小城镇吸收人口的能力就极为有限,缓解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 进一步考察,乡镇企业在小城镇的发展,还引起小城镇人口构成的深刻变化。来自农村的非农业劳动者比重的不断扩大,标志着农村和农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同义词,农户家庭正出现日益明显的职业多样化倾向,许多成员实际上已主要从事或完全从事非农业劳动。传统的城乡就业结构的差别正在缩小,城乡就业体系的开放性日益增强。 4.小城镇的开放性不断加强。 由于植根于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传统小城镇之间社会分工程度很低、封闭性极强,功能单一、结构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既不能在加深城乡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方面发挥能动性的促进作用,又难以促进小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的提高。由于工业生产的可分性、系列性和连续性等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渗透到小城镇基本的经济活动之中,过去经济活动高度单一和相似的小城镇,就必然因工业生产的多样化发展而转化为主导产业各异的不同类型的小城镇。不同小城镇之间的差别,不再只体现在人口规模上,更重要的是反映于产业构成上。城市工业和科技广泛地向小城镇经济扩散和辐射的结果,打破了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隔绝状态,使农村通过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样,小城镇乡镇企业横向联系的迅速发展,也使小城镇之间相互封闭的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工业生产链条在同一区域和不同区域的小城镇的广泛延伸,必然使不同小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更趋密切,并由此逐步构成开放性的、彼此依存的小城镇经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