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农垦,这个在湛江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产值和利税最高的中央企业,是一支含金量最大的农业“国家队”。她有不少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称得上是一流的东西,但外界知之甚少。 前些时,听到一个真实故事,此乃一席令人深思的对话:湛江农垦领导崔立竿,向市委领导汇报工作时,说湛江农垦怎么样怎么样。湛江市委一位领导说,你还是小吹(崔),你应该大“吹”。其意是勉励农垦加强企业形象宣传,提高知名度。 时值金秋,记者来到湛江垦区,但见处处是暖心的笑容,倍感丰收的喜悦。 湛江农垦喜事多。从中,引起记者对“最”的思考。 “最”在喜中 继1993年、1994年两度荣获广东省农垦综合经济效益金牌奖后,今又欣闻湛江农垦“四喜临门”: 一喜经过一年辛勤耕耘,结出丰收之果。以1995年与上年相比,垦区实现社会总产值23.38亿元,增长26%;国内生产总值8.4亿元,增长15.6%;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增长27.2%;上缴税金9192万元,增长14.3%;实现利润7000万元,增长30.3%;职工人均收入5500元,增长16.3%。六大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达到了两位数。 二喜经过五载奋力拚搏,结出更大硕果。“八五”期内垦区各项经济指标的年递增率,社会总产值为18.2%,国内生产总值为17.3%,工农业总产值为18.2%,上缴税金为11.9%,实现利润为13.5%,职工人均收入为18.1%。六大经济指标均为两位数增幅,其中五大指标1995年比1992年翻一番。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于再造一个湛江农垦。 三喜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湛江农垦局成建制转为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这个规模宏大,经济实力雄厚,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从事农垦经济建设,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诞生,是适应市场经济,转换经营机制的重大举措,为垦区创建更加辉煌的“经济大厦”铺平道路。 四喜这里在蓬勃发展的经济中,涌现诸多个“最”。“最”在喜中。围绕这个“最”字,记者穷追不舍,请集团公司总经理潘惠民、崔立竿同志作了恳谈。 “最”的标志 “最”者,标准的解释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因之,人生难得几回“最”,企业难有几个“最”。作为领头雁,潘惠民、崔立竿列举出湛江农垦人、农垦企业,夺得了好多个“最”。 ——建立全国最大的糖蔗国有工农联合体。1994年11月广丰糖厂与前进农场合并,成立广东省厂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1995年12月调丰糖厂与收获农场合并,成立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四家国家大型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的“联姻”,彻底打破了“农场种蔗、糖厂榨蔗”经营分离、利益分割的传统格局,实行工农一体,优势互补,以发展糖业为主,开展综合经营。种蔗面积超过13万亩,年产白砂糖超过10万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视察广前公司,称赞这种新的经营机制是“农垦战线的一个伟大创举”。 ——建立全国最大的剑麻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集团公司拥有剑麻种植面积近9万亩,为全国之最,平均亩产剑麻纤维超过200公斤,保持世界最高水平;剑麻加工设备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可生产10多个系列,上1000个规格品种剑麻制品,产品销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全国最大的国有农场办的菠萝种植、加工、出口基地。收获农场种植菠萝2万多亩,菠萝鲜果平均亩产达3.5吨,年加工菠萝罐头、菠萝原汁等系列产品1.5万吨,80%销往欧美、东南亚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得出口美国、加拿大的免检证书,年出口量占全省90%以上。 ——建立全国最大的模压木制品厂。国家大型森工企业湛江模压木制品厂引进德国模压专利技术和成套设备,生产“碧丽华”模压木制品系列产品和阻燃模压木质复合材料,是中国第一家,并通过国家级新产品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建立全国最大的国有农场办的无公害茶园。海鸥、勇士两大国有农场创建近7000亩无公害茶园,不仅是最大的无公害茶园,而且单产居国内领先地位。产品被国家选送到联合国第二届“环境与发展”大会展览,是闻名遐迩的“绿色食品”。 ——建立全国农垦最早的第三产业。80年代初,湛江农垦先于全国农垦提出“大农场进城,小农场下乡”,要求立足农场,走出农场,发展第三产业,办好农场。早在1982年,湛江垦区便开始组织农场,联合在湛江闹市区兴办中外合资的翠园饭店,对外开展饮食旅业服务。经过十余年努力,“三产”越滚越大。如今“生”出一栋25层的翠园大厦,为粤西之最。 ——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牌最多的一个集团公司。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属下企业的产品共获6个金牌,即“三环牌”一级白砂糖, “三叶牌”糖水菠萝罐头,“龙舌兰牌”替告吉宁,“金星牌”剑麻纤维,“太阳牌”剑麻地毽,“东旭牌”剑麻细纱。 这许多个“最”,说明了什么?潘惠民、崔立竿认为,集中到一点,这是对垦区的改革与发展作了最好的注脚,它标志着湛江农垦经济正在大踏步地推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方型向集约型转变。 “最”的效应 据潘惠民、崔立竿介绍,湛江垦区涌现出诸多个“最”,对企业产生了连锁反应,带来了多种效应。 体制效应。广丰糖厂和前进农场合并刚过一年,预计95/96 榨季生产甘蔗52万吨,比上榨季增产10万多吨,总产值4亿元,增加1个亿,利润增加1000万,职工收入提高30%多。其增幅之大,效益之好,今非昔比。为什么同样是原来的农场和糖厂,同系原来的员工,两个单位变成一个,便旗开得胜,产生“1+1>2”的效应?依我们的体会, 关键在于合二而一后,能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种蔗员工与榨蔗员工的经济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种蔗和榨蔗本系不可分割的,但传统的经营体制却把它分割开来了。合并前3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场厂关系总有磨擦,农场一些人说他们是工厂的“殖民地”,而工厂一些人则认为他们是农场利益的实现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于价格体制实际上还存在“双轨制”,蔗价根据市场预测由政府定价,糖价根据供求浮动由市场定价,很难把好天平;蔗价定得过低或过高,均使一方受损,挫伤积极性。为了维护农垦的整体利益,每年湛江局都要成立一套班子来协调农场与糖厂的关系。即使这样,也难免会出现“顺得哥情失嫂意”。员工们说:“吵吵闹闹又一载,遮遮掩掩又一春。”这是原来农场和糖厂关系的一种真实写照。如今厂场合二为一,统一核算,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矛盾消除。日前召开“广前模式”研讨会,专家们从各个侧面论证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认为路子对头,方向正确,有很强的生命力。按照专家们的说法,显而易见的是,农场与糖厂合并前,所追求的目标是各自的利润最大化,必然带来矛盾和冲突。合并为一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最终产品利润最大化而奋斗,经济学中的“资源耗散”现象随即消失,所起的效应看来是高附加值的工业生产向低附加值的农业生产让利,实际上是“3+>14 ”的反映。一年后调丰糖厂和收获农场合并,由于优化组合的条件更好,又得“广前”经验供借鉴,可获得更佳的转变体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