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乡镇企业,基本抓住了机遇,适应了形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产值由1978年的25.5亿元增长为1994年的2464亿元,1994年当年实现利税272亿元,在全社会实现就业426万人。不仅经济上在这个以重工业著称的省份里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生长点,而且改变了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农村的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透过辽宁乡镇企业高速度增长的喜人景象的背后,我们更看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已越来越困扰着乡镇企业,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只有认清形势,诊断症结,对症下药,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才能不断学化改革,完成其自身的革新再造,注重经济效益,走集约式经营发展的道路,逐步步入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高速增长背后的现存问题 1992年以来,辽宁乡镇企业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1992年当年实现总产值855亿元,比上年增长55%;1993年实现产值1643亿元, 几乎比上年翻了一番;1994年更一跃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达2464亿元,增速达50%。但是伴随着高速增长的总产值的背后,却是令人忧虑的发展迟滞。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横向差距拉大,地区发展失衡。纵观全国,1978年辽宁乡镇企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第七位,而今却已经被内陆大省四川所超过,位于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河南、河北、四川之后,居全国第八位。而且其所占产值比重在全国也略有下降,与先进省份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不仅发展水平上如此,从发展质量和规模上看,辽宁乡镇企业整体规模普遍较小,大的企业集团较少,行业分布也多与基础材料密切相关,产品加工度低、附加值少,经营简单粗放。在1994年农业部公布的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排名中,辽宁仅占38家,比重为3.8%,而江苏占322家,比重达32%,山东、浙江、广东等省比重都在10%以上。另一方面,从全省比较来看,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和地理条件不同,乡镇企业的起点也都不一样。南部、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发达,其它地区相对落后。早在1987年我省南、中部五市(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乡镇企业产值就占全省总产值的64.9%,进入1993年这种不平衡态势更趋严重,仅发展速度最快的大连、沈阳、鞍山三市乡镇企业产值就已占全省总产值的60%以上,而较为落后的27个县区虽占全省77个省县区比重的1/3以上,其乡镇企业总产值却不足全省的1/10。更值得忧虑的是高水平上的高速度必将使这种不平衡发展更加突出。 2. 整体布局分散,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乡镇企业在社区性质使得土地成本隐化,加上土地价格——地租的扭曲,造成了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遍地开花式分散布局。从1978年到1994年全省乡镇企业个数由3.1万增至64.5万个,职工总人数由89.9万人增至426.2万人,每个企业职工人数平均由29人减少到不足7人, 其中工业企业平均人数由41人减少到12人。这种小规模、分散化的布局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无法形成集中连片的乡镇企业群,外部经济行为难以达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落后于企业发展,造成企业成本居高难下。二是增加了社会成本,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在乡镇企业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仅土地资源一项也在以超出城市企业三倍以上的速度被侵占。更重要的是,规模狭小和布局分散阻滞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得城市化难以跟上工业化的步伐,二者相互脱离。城市化的相对滞后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对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科技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形成的强大需求拉力,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1993年全省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比重仅占17.8%,而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相互关联与协调发展恰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吸纳器,这种滞后无疑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质量。 3. 投资主体盲目,产品产业结构趋同。1991年到1994年辽宁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45.62亿元增长到347.9亿元, 绝对值增长了202.3亿元,达一倍以上,平均年增加67.4亿元,同期乡镇企业单位数大量增加,产值高速增长。可见产值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数量增加投入创建新企业来维继的。由于投资主体的分散,造成了对乡镇企业的兴建、创办缺乏全在规划和统一的政策引导。一方面低成本和小规模的企业进入门槛使不同时期形成的新企业在技术层次上缺乏递进性,因而就整体来看,乡镇企业数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在技术结构、企业规模和行业结构的演进上却都表现出与现代企业发展规律利悖的无序化。劳动密集型突出,高有出现明显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过渡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趋势,致使企业整体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在某些价格体制不合理的情况下,往往受局部利益驱动,选择同城市工业具有极大同构性的行业,造成城市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缺少市场空间上的垂直分工,二者在同一平面相互竞争导致地区范围内本地市场过度竞争和经济同步振荡。加之对企业投资项目论证不足,盲目上马,经常是一成众效,一败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