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后现代性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化思想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盛行于20世纪70-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中,后现代性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和范畴。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从利奥塔、哈桑、詹明信、罗蒂到德勒兹、博德里拉、凡蒂莫和鲍曼等,都积极参加了后现代性的讨论,并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特别是利奥塔《后现代状态》一书的出版,引发了一场围绕后现代性问题的哈贝马斯—利奥塔之争,从而使后现代性概念在西方广泛传播开来。西方有学者认为,文化研究中出现的富有戏剧性的变化,即“现代性问题和后现代性问题代替了更为熟悉的意识形态概念和霸权概念”,标志着一个文化研究中的“新时代”。[1](P38)可见后现代性问题在西方当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后现代性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各类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众多学科和领域,本身带有学科的整合性,因而内容庞杂。西方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学者对后现代性存在各种不同看法,甚至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观点,最终也没有形成大致统一的认识,这也很符合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和“多元”的主张,因而其内涵就显得较为模糊。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对后现代性的理解大致可以有两个不同向度。一是历史的向度,主要是把后现代性理解为一个时间的概念,认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分属于西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或阶段。如詹姆逊就表明,他所理解的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乃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而非把它纯粹作为一种风格潮流来描述”。[2](P500)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与此相适应,文化发展也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如此看来,后现代性是与晚期资本主义相适应的一个文化时期的历史性标志。二是思想的向度,主要是把后现代性理解为一个文化性质变化的概念,认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分别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认知、思维和体验方式。如利奥塔指出:“后现代主义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思想的表达法的问题:在艺术上、在文学上、在哲学上、在政治上。”[3](P145)凡蒂莫和鲍曼都认为后现代性不是一个不同的或更新的历史时期本身的出现,而是对现代性“历史终结”的一种体验。不能用区分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的方式来理解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可以而且必须在相同的概念空间和历史空间中共存。在鲍曼看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对立,意味着在理解世界,特别是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从现代性观点来看,知识的相对主义是一个必须加以反对并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克服的问题;那么,从后现代性观点来看,知识的相对性却是世界的一个永久性特征。”[4](P896) 以上理解后现代性的两个向度,我认为各有其合理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可以互相包容的。对后现代性这一概念或范畴,我们应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来加以理解。只有既弄清后现代性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又把握后现代性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点,我们才能对关于后现代性的众说纷纭加以辨析,对后现代性概念获得较为全面和确切的理解。 二、后现代性的文化特质 后现代性虽然是在现代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正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建构者詹明信所说:“不论从美学观点或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表现了我们跟现代主义文明彻底决裂的结果。”[2](P421)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是西方文化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话语体系乃至整个文化形态上的一次大转变,这就使后现代性具有了迥异于现代性的诸多特质或特点。 首先,以多元性和异质性拒斥总体性和统一性。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观念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精神之上的,它坚信理性可以认识外部世界,获得真实知识。通过用理性去框架一切、整合一切,西方现代文化构建了以总体化、统一性为特征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和各种理论体系,从而使人类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某个目标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所说的“宏大叙事”和“元叙事”。对于这些以总体性、统一性为特点的“宏大叙事”和“元叙事”,后现代主义表示出根本的怀疑和拒斥。利奥塔说:“我们可以把反对元叙事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5](P2)后现代思想强调差别以及对不可测量的东西的经验,而在所有关于统一性的观念中,是没有差别和不可测量的东西的地位的。因此,利奥塔明确指出:让我们向总体性宣战,让我们激活差别。后现代思想认为差别的不可还原性是根本的,统一性伴随的是强制和独断,重视差别以及异质性和多元性,应当成为新方向的基本特点。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用游牧范式和城邦范式的对立,来说明后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区别。所谓城邦范式,代表着总体性、同一性、控制、封闭和无差异,长期主导着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就是城邦范式的典范。而所谓游牧范式,则代表着单一性、多样性、自由放任、开放、差异和重复,它是创造性和生成,是反传统和反因袭的象征。“城邦范式的形而上学同一性哲学就像被分割成无数条块的平原,沟壑纵横,河流交错。人们住在这平原上,老死不相往来,过着封闭单调的生活。而游牧范式则好比一望无际、坦坦荡荡的高原,人们可以自由迁徙,过着无拘无束、四处流动的游牧生活。这种游牧生活积极向上,崇高多样性,差异性和重复,反对同一性和一致性,信奉自由放任、发散和无中心,而不是体系和规则。”[6](P985-986)这一比喻,充分说明了后现代性和现代性在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