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实质 唯美主义运动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和英国,是对现实主义理论的逆反。唯美主义的主要艺术纲领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强调艺术的形式,强调艺术超越现实、超越生活、超越伦理道德,主张以纯艺术的标准来判断作品的好与不好。 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自古有之,只是在19世纪中后期以前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艺术实践。柏拉图的诗人“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代神说话”;奥古斯丁对感官的肯定,对整一、和谐、秩序的美的定义和对语言、信息的价值的强调;阿奎那对视觉、听觉、通感、审美直觉的论述和著名的整一、比例、明晰的美的三要素的论断,都为唯美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P38)。循着古典非理性思想的指引和对美及艺术形式的追求,唯美倾向在世界很多国家(如东方的中国和印度)的艺术领域都有传统。但形成唯美主义运动的只有19世纪40、50年代的法国和80、90年代的英国。 唯美主义在法国和英国的兴盛,除了人们常说的原因,即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急剧变化和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工业迅速发展、殖民掠夺疯狂敛财、社会物欲横流等导致的悲观厌世和玩世不恭的社会情绪和文化心态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者说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社会物质基础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就英国而言,自伊丽莎白一世开始的两个多世纪的海外征战,使小小的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滚滚的财富流向宗主国英国,奠定了英国的财富基础。始于1764年的工业革命更加加剧了英国财富的增长。1764年,英国进口原棉只有400万磅左右,到1841年则增加到5亿磅左右。历史记载和相关统计资料表明,19世纪中叶的小小的本土只有2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不到6000万的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巨大的财富流入英国促成了英国的极度繁荣:城市发展了,新区开发了,街道修整了,市区和郊区四通八达,连成一片,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出现了。当时英国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都有三四位仆人,富有的家庭更多。出行的时候,女士们经常带着男仆给她们拿随身物品,而且还常常有保镖。马车出门的时候,后面经常至少有两个人站在车上,昂贵的衣装和成队的仆人是财富的象征[2](P133)。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相当高。这种社会生活状态和社会生活水平为唯美主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没有闲暇就没有风雅,没有风雅的需求难有风雅的作品的流行。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是作家追求极致风雅、追求极致美的艺术心理的艺术实践,也是社会一定阶段的公众对艺术美、形式美、空灵美的需要。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王尔德永远谈不尽的矛盾,即王尔德思想上、作品中追求超凡脱俗却在生活上追求“庸俗”、“腐败”生活的矛盾,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他在牛津大学时期“如果做不到技压群雄、流芳百世,也要标新立异、臭名昭著”的目标追求及其后来的人生结果也才能有可以理解的理由。 唯美主义是一种艺术定位,追求的是超现实、超伦理道德,但作品的结果却很客观。唯美主义成了一种艺术风格,王尔德成了唯美风格的象征。唯美的王尔德如同与其同时期的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和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一样,各有各的定位,各有各的读者群,各有各的经久不衰的理由。 唯美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逆反,是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扬弃。唯美主义开启了现代主义,蕴涵了后现代主义的因子,在文艺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无论贫与富,作者会有悲悯与博大的胸怀,能跳过自己的生活,思考人性、人类的未来、社会的健康、公共的福祉或劳苦大众的幸福,如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巴尔扎克、狄更斯、歌德等,但唯美主义作家的王尔德不是这样,他追求的是唯美,是艺术的形式、艺术的精致、艺术的永恒,是超伦理、超阶级、超现实,是“为艺术而艺术”。 二、王尔德的艺术观 王尔德的艺术观陈述在他的美国演讲《英国的文艺复兴》、对话体散文《谎言的衰落》和论文《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笔杆子、画笔和毒药》、《面具的真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等以及《〈道林·格雷的画像〉自序》中,也体现在他的长短篇小说、戏剧、诗集以及散文和书信中。在他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艺术观。 王尔德主张“纯艺术论”,认为艺术作品有独立的生命。他说“根本不存在什么道德或不道德的书,书只有写得好或者坏之分”[3](P16),“一切好的艺术作品都追求纯粹的艺术效果”,“惟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4](P97)。他坚信艺术的独立价值,主张艺术本身就是目的。 王尔德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他说,“艺术只有一条最高的法则,即形式的和谐的法则”[4](P80)。他主张语言字斟句酌,风格完美奔放,从形式技巧取得灵感,靠形式技巧收到效果。他说,“一切伟大的艺术都是精致的,粗糟并不是力量,粗鲁也不是能力”[4](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