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7)04—0519—04 一、范式 这里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何谓“范式”的问题。范式,是英文paradigm的汉译名,有时也翻译为规范、典范。其实这一概念的发明者库恩也从未给出十分明确的定义。从他对“范式”在科学革命中的作用的阐述中,“范式”大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意义:即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的事情内基本认同的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等。库恩后来在其著作再版之时,在后记中将“范式”解释为“学科基质”:用“学科”一词是因为它指称一个专门学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财产;用“基质”一词是因为它由各种各样的有序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需要进一步界定。他认为“学科基质”虽然内容广泛,但应包含以下几种主要的成分种类。 一是“符号概括”。指那些团体成员能无异议也不加怀疑地使用的公式,它们都很容易用(x)(y)(x、y、z)之类的逻辑形式来表达。它们都是学科基质中的形式的或易于形式化的成分。 二是共同体成员共同承诺的信念。比如,热是物体构成部分的动能;所有可感知的现象都是中性原子在虚空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承诺可以描述为特定的模型,模型的类型尽管从启发式的到本体论的多种多样,却都具有类似的功能。 三是将它们描述为价值。通常它们比符号和模型更能为不同的共同体所广泛共有,而且它们在使全体自然科学家觉得他们同属于一个共同体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价值判断在任何领域都显示出两个特征:首先,即使团体成员并不都以相同方式应用共有价值,它们仍然是团体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次,个人的差异性在应用共有价值时,可能对科学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四是“范例”。“范例”首先指学生们在他们的科学教育一开始就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解答,包括在实验室里,在考试中或在科学教科书每章结束时遇到的。此外,这些共有的范例还得加上某些在期刊文献中常见的技术性问题解答。这些文献为科学家在毕业后的研究生涯中所必读的,并通过实验示范他们的研究应该怎么做。比起学科基质中的其他成分,各组范例之间的不同更能提供给共同体以科学的精细结构[1] 164-168。 库恩认为,“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科学工作者按照同一规范组成的集体)所一致拥有的,他们按照统一的规范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这就是科学。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事实不能纳入共同体的“范式”内,就形成反常。反常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危机。在危机中逐渐产生了提出新“范式”的需要,于是就开始了科学革命。科学的发展便是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库恩有关“范式”的理论,虽然主要是对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归纳,但我们认为其理论对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美学研究和美学史写作在内)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人文社会科学除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主张外,似乎也同样存在贯穿于各种理论之中,但又超脱于各种具体理论之上的研究“范式”。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却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使用某种范式或受到某种范式的制约,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任何带有概括性质的科学研究,不可能凭空产生,总是受到某些立论的暗中制约,总是要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理论思维的前提性和非空白性特征,也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解释学中的“前理解”,决定了“范式”总是超越于我们的主观认识而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范式”以及“范式”的转换?范式转换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2] 和很多学者一样,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范式与自然科学中的范式一样,对科学研究起着居高临下的制约作用。我们认为,范式制约的作用,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在于让人们去研究什么——认识和关注的“焦点”,而且还在于让人们不去研究什么,即造成史学认识上的难以觉察的“断点”和“盲点”。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研究范式规范本身的“焦点”,还要关注范式规范造成的“断点”和“盲点”。 而一种范式的“断点”和“盲点”可能正是另一种范式转换生成的逻辑起点。而范式的转换则意味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变革和创新。库恩就曾经特别强调:“一种规范(范式)经过革命向另一种规范(范式)逐步过度,正是成熟科学的通常发展模式。”[1] 11我们认为,库恩在此所强调的内容除了“范式”本身外,还特意强调了“范式转换”在科学革命中所起的作用。范式本身是我们每一个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武器,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研究范式,才能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但是科学研究的变革和创新只有依赖于“范式转换”才有可能!因为,“范式转换”改变了所有的旧的观念、视角、体系和问题意识等等。库恩曾进一步强调:“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范式的改变而改变,范式转换后科学家却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工作。……每一种诠释都预设了一个范式。”[1] 111爱因斯坦出现以后,牛顿万有引力的定义仍然是正确的,但是这个规律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适用,而在整个宇宙中是不存在的。但是牛顿却曾经认为万有引力定律是无所不包的。爱因斯坦的发现带来了时空观念方面的转变,这是科学研究中共时思维的一个极好的例子。创造性的发现并不是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发现了新的问题。当然,范式转换本身是否就意味着社会科学认识上正在不断地走向进步的机制,这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深入探讨的问题。库恩本人就认为,“科学并不是在不断地进步,并不是所谓向着越来越伟大的真理进步。科学不是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