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美学的发展问题在和谐文化建设的境遇之下,突出表现为三个方向性的问题:一是中国美学的民族化问题;二是当代美学的转型问题;三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说,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和思路,和谐文化既呼唤中国美学的这种发展,也更加需要这种发展。 一、中国美学的民族化发展 民族化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一直困扰着中国美学界。对于美学思想,有一点是大家都认同的,就是尽管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西方,但是世界上其他文化并非不具备美学思想,更不缺乏丰富多彩的美学资源。然而,美学作为一门业已成熟的学科体系,由于根植于西方文化,自然形成了符合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所以当我们用这些概念、范畴、方法、体系来分析和阐释中国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时,得出的理论成果依然是西方美学,或者说是西方化的中国美学。 为什么说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国美学的民族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思路呢?和谐文化承继了传统中和文化的精神实质,而中和文化则内在地构造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情感模式,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所以说,和谐文化实质上是对文化民族气质的重新确立和标举,民族文化建设的加强自然有利于美学的民族化发展。 所谓民族性,其实是同其他文化系统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比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而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把握,而西方人则强调思辨分解。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其根源是中西方宇宙观念的不同。中国人认为“道”是宇宙的核心和根本,但“道”不是具体的事物,所以“道”的形而上特征是“无”,“道”通过“气”而生成具体的事物乃至整个世界。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1]。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一元的,一元化二气(阴阳),“气”将“无”(本体)和“有”(事物)分开,又将二者相联,有无相生是中国人构建的宇宙模式。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决定于“气”的特征,“气”是虚体,本身没有独立性,其性质决定于世界的本体和整体性质,所以对于“气”所构成的具体事物的认识,就必须依赖于对于整体的认识。而且面对“无”的本体和“气”的虚体,以及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的功能性的“气”的特性,就只能靠经验和感悟,靠整体性思维来把握。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认为世界的本体在" Being" (有),具体的事物只是" to be" (是、存在)。认识世界从认识存在开始,西方人的宇宙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是外在于人的明晰可分的客观世界。所以在认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对概念的分析和分析的系统构建,包括数、比例、秩序、系统等。“一个实体的宇宙,一个气的宇宙;一个实体与虚空的对立,一个则虚实相生。这就是浸渗于各方面的中西文化宇宙模式的根本差异,也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2] 传统文化不但有思维的基础,还有固定的本质和独特的言说方式,而这一切都根植于“和”的范畴,“和”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早在春秋之际就出现过和、同之辨,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3] (卷16《郑语》)这段话明确讲到:“和”是“以它平它”,是各种不同事物的协调组成,是杂多或对立统一;“同”则是“以同裨同”,是同样事物的相加,是单一的抽象统一,因而,“和”才是事物的本源与生长的动力。由“和”的思想又发展出“中和”的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 (《中庸章句》)“中和”概念贯穿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董仲舒就曾说:“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养长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成于和,生必和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5] (卷16《循天之道七十七》)可见,“和”成了宇宙世界的发展方式和最终指向。 “和”成了传统美学的元范畴,而和谐文化也在提示我们当代美学的民族化发展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基础自然要从美学的元范畴开始。从哲学基础来看,过去认为只有矛盾才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实上,通过论证我们可以发现和谐同样具有普遍性,和谐才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原动力。以和谐的普遍存在和发展原动力为前提,来超越传统的对立斗争理论,是中国美学从西方文化走向民族化的基础和开始。和谐不是否定矛盾存在,不是不斗争,而是在矛盾对立中强调化解,在斗争中强调互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思维模式,是中和文化的核心和宗旨。现在,“和谐”作为美学的元范畴是建立民族化中国美学的基础。当然,有了美学元范畴不等于就有了美学系统,一个民族化的美学范畴也还远远没有解决民族化问题。如何在元范畴的基础上整合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构建一系列中国美学概念,建立既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又可以和西方文化沟通并让西方人理解和接受的思想体系,这是民族化美学建设庞大而艰巨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