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的兴起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陈望衡(1944—),男,湖南衡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原文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环境美学的时代背景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与人的审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环境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学和景观美学。环境美学旨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它的兴起是对传统美学的突破。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60年代,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美学在欧美兴起。这门新兴学科得到了来自于美学、哲学、环境设计、建筑学、景观设计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关注和研究。环境美学的兴起有其双重背景:首先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环境的严重破坏。20世纪以来,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处于经济狂热中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欧美为中心,人们掀起了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运动。在这场运动之中,不仅有关环境的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得到迅猛发展,而且有关环境的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日益为广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重视,于是,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在20世纪崛起。

      就美学学科的发展来说,自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8纪中叶创立这门学科,直至20世纪,美学基本上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规定在艺术的领域里,与环境相关的自然山水审美价值问题、建筑的审美风格问题,相应归属于经典美学的框架。前者仅仅因为相关于审美的本质而得以重视,后者则几无疑义地被认定为艺术问题。而在环境问题凸现之后,环境则成为与艺术相抗衡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自然、建筑则被认定为环境中的重要构成因子而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这样,美学的疆域大为拓展,环境美学与艺术美学处于平等地位。美学学科的性质虽然没有变,但它的规模与意义则令此前的经典美学无法望其项背。

      一、由自然美学走向环境美学

      在历史久远的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在自然之中寻找到了美。中国有着悠久的自然审美史,凝结着独特的东方智慧。同样,在24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自然的美和规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和诗人们对自然的看法都融入了一定的美学意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有着彼得拉特式的为了眺望远景而去登山的热情。长久以来,自然都是美学欣赏的源头和灵感。但是,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自然美是从来不占有主流地位的。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8世纪建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众多哲学家、美学家的美学巨著中几乎都没有自然美的一席之地。在西方美学史中,对自然美的论述和推崇都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的基础之上,充满了主观与客观、审美与实践的矛盾和冲突,也经常在自然的科学客观化和自然的艺术主观化两个倾向中摇摆不定。

      18世纪早期,英国经验主义思想家约瑟夫·艾迪生和弗朗西斯·哈奇生提出,与艺术相比,自然更适合成为审美体验的理想对象,而在这个审美欣赏中,无利害性是核心所在。无利害性的提出为自然审美的“崇高”建立了根基。崇高性和无利害性的理论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那里得到了认同,并且达到形式上的完善。“崇高”在当时的美学讨论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它以自然世界为例证,无边的沙漠、连绵的山脉和广阔的水面这样的宏伟、辽阔和壮丽,被认为是审美愉悦的源泉之一,它打破了自然和艺术的平衡而显示出自然的卓尔不凡。然而到了黑格尔那里,美学被明确地定位为艺术哲学。自然美是远远低于艺术美的,它被驱逐出美学的中心领域。19世纪的谢林和20世纪的桑塔耶那、杜威都在某种程度上探讨了自然美学,但他们的主要兴趣都还是放在作为主流的艺术上。1966年,罗纳德·W ·赫伯恩发表《当代美学和对自然美的忽视》一文,指出:将美学本质上简化为艺术哲学之后,分析美学实质上就忽略了自然世界。

      自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工改造自然的规模日益增大,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质量急遽下降,处于经济狂热中的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审视环境问题,并且把日趋深沉的家园感寄托于对大自然的审美之中。

      从18世纪浪漫主义开始,卢梭提出“回归自然”,诗人们和画家们都乐于描绘和赞美自然的各种景象,推崇自然的激情,原生自然被赋予新的意义。到了19世纪,对自然的一个全新的看法应运而生。以梭罗的作品为范例,他的《瓦尔登湖》反映出尊崇原始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想倾向。19世纪中期,这种看法在美国地理学家马什的作品中得以强化,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美的毁灭之源。19世纪末,美国人缪尔将这一看法推向极致。他认为整个自然界特别是原生自然在美学意义上都是美的,仅当它受到人类侵扰时才变得丑陋不堪。更极端的看法则是认为自然中不可能存在丑。这些观点可称为肯定美学。肯定美学强烈影响着当时的北美荒地保护运动,并且与同时代的环境保护论相联系。同时,随着保护自然的理念的增长,参与对自然的关注和保护的学者越来越多,主要来自人文和科学领域。

      在美国著名的画家、博物学家奥杜邦绘制出版的《美洲鸟类》(1838年)和《美洲的四足动物》(1840年)中,就已经流露出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尊重生命的思想。马什首次公开提出了保护自然的概念,在他的《人与自然》一书中,他指出了自然本身的协调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破坏自然的弊害,强调了人与自然应相互结合。自然不仅具有如伐木等功利性的经济价值,也具有景观和审美价值。

      自然在美学研究对象中的凸现,具有美学革命的性质。从来的美学都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美学与艺术学、诗学几乎到了概念互换的程度,自然美学在美学领域中的异军突起,不仅意味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审美对象的扩大,而且反映了美学学科性质的本质性变化。美学再也不能称之为艺术学,也不能称之为诗学。美学理所当然地涵盖艺术学、诗学中的涉及审美的部分,但它不能归之于艺术学、诗学,也不能归之于艺术哲学、艺术美学。原因很简单,环境,特别是其中的自然环境成为了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二、从景观美学走向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通常也被人看做景观美学。景观美学通常也称之为景观学,它主要落实为景观设计,用在园林建设与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中。景观是一个美学概念,18世纪的英国园林学家,用如画性来表述景观的美。“如画性”这一概念,首先在英国流行,后来扩展到整个欧洲,成为风景审美的一个相当时髦的概念。阿诺德·伯林特在《生活在景观中》一书中介始过“如画性”,他认为,这种如画性,主要是一种设计理论,代表人物是威廉·吉尔平、理查德·培恩·赖特和尤维达尔·普赖斯,他们都具有相近的观点:“赞同摈弃设计的规律性和系统性秩序而倾向于不规则、变化、野性、改变和颓废风格”,并说“‘如画性’是对18世纪美学那绅士派头的沉思的观察风格式化典型写照”。说到底,如画性,也还是自然美学中的观赏方式。它不仅摈弃事物的利害关系,而且只是强调视觉性,显然跟现在的环境美学不同。现在的景观学主要用在绘画理论与环境艺术中,它明显地侧重于艺术理念,是一种具有工具性的、形而下层面的艺术学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