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学从定义中走出 (李)毛先生好!最近我们就中国当代美学议题采访了一些美学研究者,希望他们谈一些自己经历过的事件或知道的事情,从更多的角度切入美学史,并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段美学发展过程的了解。其中,一些学者都介绍了不少关于朱光潜先生、宗白华先生和王朝闻先生的情况,当然也有涉及到蔡仪先生的,但很有限。蔡先生解放前就从事美学研究,也是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美学的学者之一,他也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新时期美学讨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所以,很有必要了解些蔡先生的情况。今年适逢蔡仪百年诞辰纪念。您是蔡先生的学生,后来又是同事,应该比较理解他的情况。此外,对您个人来说,您长期从事美学的研究工作,也参与了80年代的一些美学讨论,也希望通过您自己的经历谈些您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感受或理解。首先我想问的是,您是如何看待80年代迄今的美学研究的? (毛)这个问题很大,好在你已作了各家的访谈,这里只是一隅之见。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当代美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在50—60年代:美学争论主要集中在对美的根源本质和本质问题上,很热烈,这一阶段可称为美学的“定义阶段”或“美的根源论和本质论”阶段。(二)到70年末—80年代,虽然还是从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入手,但是扩展开了,向外围和纵深发展。比如在第一阶段,论者也都引用《手稿》中的句子,但一般很少就《手稿》本身与更广阔的理论背景上进行研究。这一阶段还带出了许多哲学问题如人道主义、主体性等。因此这一阶段可称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或美学的“人学转向”阶段。(三)90年代一度从80年代的“热”转向“凉”。我在90年代初有一篇文章《美学十年话暖寒》作了概述,这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四)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美学又有些复苏的迹象。面对全然不同的新语境,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后现代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影响;2)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转向;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转向;4)“文化转向”,包括新马克思主义后殖民批评,也就是“民族主义转向”的问题;5)全球化对美学带来的影响,等等。 (李)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现在美学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毛)似乎可以这么说,因为整个后现代主义处于一种文化转向,不能不影响到美学。这新语境对美学,通常的说法是: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原来的老话语骤然凉了;另一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热点,如生态美学、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身体美学等等。文化转向等使美学的学科边界遭到突破,当然使封闭的学科状态能改变多开一些门窗,利于空气流通。不过任何一个学科它的围墙被全部拆除了,它就不成为那个东西了。正如反本质主义使它成为一个没有本质的东西,那是什么东西呢? (李)能否先结合您个人的情况谈一些美学的热点问题? (毛)90年代中国美学界也出现一代新人,但一般对过去美学几大派的争论不感兴趣,所以也不介入。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人关心一些过去带有连续性和遗留下来的问题,比如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的问题,但卷入、影响面远不如前两个阶段那样大了。在80年代有些年轻人忙于为美找个定义,有人搞出一个很长的美的定义寄给美学界的老前辈,征求他们的意见。现在,非但年轻人,就是对那些老问题如果拿不出新东西,我也没有兴趣了。所以,这一时期堪称“走出美的定义”阶段。由于语境变化,一度以为很新的问题,在新语境中就显得很陈旧。比如说从50年代到80年代有一个普遍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命题,“人的本质对象化”、“自然人化”,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因为几乎绝大多数人都这样说,不同的观点很自然就孤立了,甚至被认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或机械论的。然而,8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西方在搞“工具理性”批判,生态主义、绿色主义,还在那里讲什么“人化自然”“整个自然(包括原始自然)人化才是美”当然就不合拍了。“文革”时是“围湖造田”、“向荒山要粮”,现在是“退耕还林”,在纠“自然的人化”的偏。自然人化之后,就没有原生态的自然美了。当然,“人化自然”如梯田、庄稼、城市林荫、小区环境等等也有美,但不是一回事。人道主义、主体性和实践美学都是有关联的,都以人为中心,当时出现是合理的,是对“文革”的反驳。问题是在美学上这样讲,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号,非常庸俗,是歪曲。所以,90年代整个话语体系都变了。 (李)美学告别了定义时代也可以说进入一个“后定义时代”,当然新的话语很多,但语境转换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毛)我们说新语境,主要指后现。90年代有“告别革命”的问题。我们从当前来反推过去,与“人的本质对象化”相关的是主体性,然而当前西方正在那里反“人类中心主义”,这与主体性相背。怎么办呢?于是从后现代主义那里接过“告别革命”。 (李)“告别革命”也直接来自于西方吗? (毛)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集中表现为对启蒙和解放两大所谓“元叙事”的质疑。这是利奥塔所概括的“后现代状况”。启蒙/解放,不就是革命么?这不就是“告别革命”么?所以在全球化语境下,每一个口号都有全球思潮的联系。 (李)这是否与后“冷战”时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