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20世纪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语境中的理论定位

作 者:
彭锋 

作者简介:
彭锋(1965—),男,湖南省祁东县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今天,要准确地理解中国美学,有必要在世界美学的语境中确立中国美学的位置。本文力图根据对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符号学区分的理论框架,将20世纪中国纳入世界美学的语境之中。从这个理论框架来看,20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将中国传统美学转变为西方现代美学的进程。然而,由于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影响,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遭遇到了许多挑战,因此中国美学至今仍然保持某些前现代的特征。由于前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具有某种相似的符号学结构,因此具有前现代特征的中国美学可以与西方后现代美学携起手来反对强调艺术和审美自律的现代美学。不过,前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之间的差别甚至更为明显。前现代美学强调艺术服从现代原则,而后现代美学却将现代理解为一种艺术。这种区别使得中国美学在挽救西方后现代美学片面强调审美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6 期

字号:

      一

      近来,以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为题的书已经出版了不少,它们几乎覆盖了这个领域的各个方面。不可否认,这些成果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了解。但是,尽管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对它的理解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已有的研究多半是描述性的,旨在客观地再现20世纪中国美学的各个方面。其实,20世纪才刚刚过去,人们对其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仍然记忆犹新。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的历史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还是活生生的。当然,这并不是要否认对20世纪美学进行描述性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没有这些描述性的历史研究,进一步的阐释性的理论研究就会相当困难。但是,当务之急不是再现历史,而是增进理解。

      有人会说,难道还有比直接给出原始的客观事实更好的理解吗?对历史的理解难道不就是对历史事实的再现吗?

      对于历史研究,的确没有比客观地再现历史事实更好的结果了。不过,我这里要指出的是,对事实的描述和对事实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换句话说,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式。对事实的描述,是出于获得知识的目的;对事实的理解,是出于解决问题的愿望。人们对历史的兴趣,除了出于纯粹求知的愿望之外,还有出于解决当前实际困惑的愿望。换句话说,对历史的回顾,是为了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解决现在的困惑的启示。每个人的困惑可能不尽相同,每个人期望从历史那里获取的东西也就不尽相同。对于我来说,有一个特别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它似乎需要通过回顾历史才可能得到更好的解决。这就是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适当地确定中国现代美学的位置的问题。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美学交流的加强,这个问题在我这里变得越来越紧迫了。

      现有对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整理,基本上是在两种理论视野中进行的。一种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发展起来的实践美学的视野,一种是从现代西方美学那里借用过来的现代美学的视野。不可否认,透过这两种视野显现出来的20世纪中国美学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而且,严格说来,它们之间的真实性是无法比较的,因为没有一种超视野的、无透视的、赤裸裸的历史真实在那里供这种比较做参照。我在这里也无意在它们之间比出高低,也无意提出第三种美学视野并指望由此展现20世纪中国美学更真实的面貌。我再一次强调,我这里对历史的回顾,不是旨在获取客观的知识,而是要解决当前的困惑。这种困惑不仅涉及到20世纪中国美学的自我理解问题,而且涉及到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定位问题。只有当我们将中国美学成功地置入世界美学的语境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更好地促进中外美学的交流与对话,更好地为未来中国美学的发展确立方向,也更好地促进中国美学积极参与世界美学的建设之中。因此,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固守某种理论视野,而是不断地变换理论视野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掘20世纪中国美学的思想资源。这是一种接近于尼采或实用主义式的对待知识的态度。在尼采看来,不存在没有任何目的的纯粹知识,因为人的智力诞生于为意志的服务。由于人的智力总是在某种视界中对现实的某个方面的关注,因此知识总是对现实的某个方面的知识。不存在无视界的关注,不存在全面的知识。哲学家的任务不是去探寻全面的知识,而是不断地从一个视界转向另一个视界,展示世界在不同视界中显现的不同面貌。哲学家的“客观性”,不是“无利害的沉思”,而是一种不锁定于任何特定的评价视界的能力,一种不断从一种影响装置转向另一种影响装置的能力。与此相似,所谓的客观世界,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而是在不同“视界”中显现的不同的真实世界的集合。① 由于我们的研究是以解决困惑而不是以追求纯客观知识为出发点的,因此它符合尼采对知识的这种实用主义态度。由此,我们的研究就不是在一个视界下的观看,更不是无视界的观看,而在尽可能多的视界下显示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各种外观的集合。

      二

      我们至少可以在三种视界下来观看20世纪的中国美学,这三种视界就是目前美学界流行的三种划分,即前现代美学、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在这里,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理论类型概念。也就是说,前现代美学、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不仅是处于三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而且是三种理论形态迥异的美学。

      简要说来,前现代美学视域中的审美和艺术并没有完全独立于日常生活,审美、艺术与宗教、政治、伦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美学则以强调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而区别于前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又以突破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而区别于现代美学。如此说来,前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就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它们可以结成联盟共同反对现代美学。当然,前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因为表面相似就将它们简单等同起来,就会犯下典型的弄错时代的错误。那么,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这样的区别?在这里,我想借用梅勒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图式来加以说明。

      梅勒采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来进行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哲学的区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他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梅勒看来,前现代哲学就是具有存有性符号学结构的哲学,现代哲学就是具有代表性符号学结构的哲学,后现代哲学就是具有标记性符号学结构的哲学。梅勒用一个图表直观地例示了这三种不同的符号学结构关系:②

      

      我个人认为,梅勒的这个模式可以用来很好地说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美学之间的区分。只要我们做一点适当的语言转换,梅勒的这种结构主义符号学模式就可以用来很好地区分三种不同形态的美学。我们可以用艺术来代替能指和标记,用现实来代替所指和存有。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种这样的情形:在前现代美学中,艺术与现实同属于现实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艺术能够对现实发生直接的作用,艺术是现实的一部分,但艺术所发挥的作用不会特别重要,因为艺术同现实一样都服从现实原则;在后现代美学中,艺术与现实同属于艺术领域,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现实能够对艺术发生直接的作用,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艺术的特性,艺术所发挥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现实同艺术一样都服从艺术原则;在现代美学中,艺术属于艺术的领域,现实属于现实的领域,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只能发生间接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