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哲学到美学,从人类学本体论到个体生存论 如果说,哲学的主流在古希腊时期是追问纷纭复杂的世界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本体论”,在近代是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的认识论,在20世纪是探讨语言的“元哲学”,那么在今天,从前这些“哲学问题”已为具体的科学所取代。如认识论,从哲学上说,认识论是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以什么方式去认识世界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有两大认识论传统,一曰经验主义,一曰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主要通过归纳法从对日常经验的总结归纳中寻找普遍真理;而理性主义则主要从某种既成的概念或原理出发,通过演绎法得到真理。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经验主义具有实证性,但常常缺乏普遍性,并且不具有先验性;而理性主义以之为出发点的先验原理则常常缺乏经验基础。康德正是看到它们各自的局限性,才试图调和两者,试图论证先验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所以康德哲学的主旨是探讨人类的认识何以可能。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许多认识论问题已有具体的认知科学去探讨,如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等。这样,传统哲学的一些认识论问题不再是哲学所关注的重点。又如本体论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它探讨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它追问流变的世界背后不动的本质。关于这个问题,有种种答案,如水、火、气、理念、数等。但是,现代科学已产生了多种学科去探讨、解析这个世界的物质构成、运动规律等问题,如天文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化学、地球学、环境科学等等。因此,在今日世界里,哲学的主要功能也不再是追问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类传统形而上学问题。事实上,在当代科学高度发达、分科高度细化的时代,再把“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样一些传统形而上学问题作为哲学问题,企图通过思辨的方式去回答它们,就不但不是智慧的表现,反而显得可笑了。 但是,科学虽然可以提供知识,却无法回答有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无法给人的命运提供答案。科学可以让人知道宇宙是什么,世界是什么,可以告诉人们人的大脑如何反射、血液如何循环、心脏如何跳动等问题,却仍然无法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活着的价值何在。而这类问题才是现代哲学所要关注的。所以,自马克思开始,哲学从认识论转向了实践论;马克思以后,又转向了生存论。哲学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探讨世界的本源或本质,也不在于探讨人们如何去认识客体世界,而在于探讨人生和命运问题,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不是探讨世界是什么,而是探讨“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活得怎么样”等问题。因此,自马克思以后,哲学探讨的出发点不再是“世界是什么”,也不是“我们如何去认识世界”这类问题,而是“人活着”这一基本事实。 人活着,首先必须生存。这个基本的事实在任何时候也无法改变。因此,人类存在基础是生产人的生存所必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活动,具体说来也就是人通过使用、制造、更新工具而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任何一个社会,为人们提供物质性生存资料的生产才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起最后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说,任何历史的存在的首要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生存。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他发现,无论哲学家们如何吹嘘精神的作用,但是历史却是靠物质的力量去推动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是历史唯物论,也是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日所要探讨的就是人类的生存状况,人类的命运。 人类学实践本体论哲学继承、延续马克思实践哲学这一基本原理,把人的生存实践看作人类存在的基础,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特性,探讨人类何以可能成其为人类。人类何以可能?为什么同样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只有人类能够大规模地使用和制造工具,而动物却不能?为什么只有人能够制造出巨大的工具本体、产生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动物却不能?为什么只有人能够“夺造化之功”、能够“改天换地”,而动物却不能?为什么只有人类才产生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并能有效地以语言表达出来?为什么人类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艺术作品,甚至几万年前的原始人的“涂鸦”之作还可以感动今天的人类、打动现代人的心灵,还能引起现代人的巨大的审美感受和研究兴趣?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人能够从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实践活动,而动物却不能。① 正是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实践活动最终把人与动物区别了开来,把人从动物界提升了上来,成为人。 具体说来,人如何通过实践区别于动物的?人类学实践本体论认为,人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使自然具有属人的性质,从与人对立、敌视变为与人亲近、依赖,这是“外在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这种实践活动也同时改造了人自身的身心结构,使之脱离纯粹的动物性心理,而具有人的心理,使一些动物性、本能性的心理因素具有人的属性,成为人的心理,这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外在自然的人化产生美,内在自然的人化则产生美感。“美是自然的人化”正是从这个层面而言的。 但是内在的自然,即人的心理、感知、情感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人化的?这就是“积淀说”所要回答的问题。人类学实践本体论认为,人类在改造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心理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理性的、社会的因素通过实践积淀为内在的心理的结构。这个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理性的内化”,这是认识结构,它的活动产生了科学;“理性的凝聚”,这是意志结构,它的活动产生了道德和伦理学;“理性的积淀”,这是审美结构,它的活动产生了审美。积淀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外在的、社会的、理性的因素如何能够转化为内在的、个体的、感性的心理。它表明,看起来是先验的认识、意志和审美心理,其实并非先验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实践基础。因此,“积淀说”并非像有的人所说的只强调美的群体性、社会性和物质性,而忽视美的个体性、精神性。相反,它所要解决的,恰好是:在看起来是个体的、感性的、动物性的心理结构中,如何能够具有社会的、物质的、理性的内容。它的立足点是人类,而非个体的感性的人;是大写的人,而非具体的单个、个别的人。“人类学本体论哲学”本身就是立足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它首先要探讨的正是人类如何可能的问题,是人类的本质、人类的命运问题。这是它作为哲学的基础。而它把哲学建基于人类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物质活动基础之上,建基于人活着首先要生存这一个基本事实之上,便使它有了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坚实的现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