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朱立元 [主持人语]实践美学本身是一个由诸多理论主张组成的理论流派,本身是未完成的和开放的,实践美学(无论是主流派还是非主流派)只要加以改造和完善,突破认识论的思路和二元对立(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实践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反实践美学论者的误解甚至歪曲,事实上,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处于发展中的美学观,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虽然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和局限,但依然在个体性、精神实践、创造、自由和消解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并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合理内涵。今后,实践美学需要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范畴的理解的一致性等学理问题上,要更加科学和严密,并加以多元探索和发展。当然,实践美学也不是万能的,视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能涵盖美学的全部疆域,这就需要与其他美学理论多元互补。实践美学有两条前进之路,一条是挖掘潜力,寻找发展的契机;另一条是吸收新思想,以应答和指引现实。必须明确实践美学的基本立场,在此基础上应答对实践美学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责问:超越性问题、审美个体性、实践美学生命关怀、审美活动的主体间性等。 关于实践美学发展的构想 朱立元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升为中国美学的主导学派。实践美学的主流派以李泽厚为代表,刘纲纪、蒋孔阳、周来祥为其中的非主流派。这一具有中国当代特色和原创精神的美学理论,致力于突破机械的反映论和非社会性的主客统一观念,而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到人向人生成、自然向人诞生的历史进程中审察美与美感的发生、建构和流变,从而在人类学本体论层面对美与美感作了相当深刻的阐释和概括。但是,李泽厚的主流派实践美学也有其严重的不足和缺陷。一是把实践概念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劳动,而把人类其他实践形态排除在外;二是偏重于美与美感在人类总体实践中的历史生成,而较为忽略它们在感性个体生存实践中的当下生成;三是有把美的本质与起源混为一谈的倾向;四是其人类学本体论的两个本体说,与其唯物史观一元论立场不尽一致,而且并未真正揭示本体论最核心的存在论层面的内涵意义;五是最重要的是在整体框架上还没有超越认识论美学,在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考方式的痕迹,仍然脱离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把美学理论聚焦在对实体化的客观的美的本质,以及作为对美的反映和认识的美感本质的探求上。这就使得李泽厚的主流派实践美学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况。 近年来,尽管实践美学遭遇到许多方面的批评和责难,但我并不认为实践美学已经过时。实践美学(无论是主流派还是非主流派)只要加以改造和完善,突破认识论的思路和二元对立(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就是说,李泽厚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突破自我,主流派实践美学仍有发展的天地;刘纲纪、蒋孔阳、周来祥等非主流派的实践美学思想亦然;特别是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不仅不是实践美学的“终结者”,相反,却是实践美学的突破、更新和发展,为中国美学理论在新世纪的创新和突破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是实践美学内部走向变革与突破的先声。 蒋孔阳从四个方面为实践美学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方向:第一,“审美关系”说:突破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孕育,将美(审美对象、客体)与美感(审美主体)还原、放置到人与现实的具体的、生成的、变化的审美关系中去,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包孕着对形而上学实体化、现成论思维方式的超越。第二,“美在创造中”:突破本质主义思路的酝酿,对本质主义“美”论的现成性、凝固性思维进行质疑和挑战。蒋孔阳美学论最核心的命题是“美在创造中”。我认为,在蒋孔阳所说的“创造”中包含着“生成”的意义,体现着对现成论思维方式的突破。第三,“人是世界的美”:对美的存在论根基的探寻。这个命题把美和美感置回到无限丰富的生活之中来加以探讨,它说明:离开人,离开人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根本无所谓美。他揭示出:美是在人与现实的特定关系中生成和存在的;美的存在,美的意义,美的发生与创造,无不处在人的生存世界之中;只有在这个生存世界中,美之为美才得以绽露、显现出来。第四,美感论:开始从认识论思路超拔。蒋孔阳认为,美感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符合了内心的结构之后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1] (P269)。蒋孔阳的美感论不同于一般把美感仅仅看成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反映、感受和体验,即主体对对象的靠拢和倾斜,而是同时强调了对象形式与主体心理的“符合”而形成和谐感,还指出审美应当能够给我们带来自由感,而且,把自由感看成是美感的最高状态、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明显超越了认识论美学的思路。 总之,美学在蒋孔阳这里成为一个以人为中心,以艺术为主要对象,以人生实践为本源,以审美关系为出发点,以创造一生成观为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的理论整体。这个理论整体体现出一种突破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最初尝试,也是为美学的一种新的存在论奠基。这一奠基活动把美从彼岸的“本体”世界、从抽象的永恒世界带回到具体的人生实践和无限丰富的审美现象中来,把创造—生成的思路引入美学研究中,从而把美理解为一个过程,这就开启和突破了追寻“美本身”的传统形而上美学之门。我们从蒋孔阳的实践美学理论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