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三本以“美育”贯名的杂志,分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吴梦非主编的《美育》杂志,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由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湖南美育编辑部编辑的《美育》杂志。三本《美育》的刊发纵历中国现当代数十年发展历程,投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思想内涵,作为美育的窗口,展露出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的不同断面和整体趋势。 一 由吴梦非主编的《美育》杂志,创刊于1920年4月20日, 是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其创刊发端于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的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之际,由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和爱国女校的教职员工发起,吸纳各地数百名艺术教师,成立了以学校艺术教师为主体的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因此作为会刊,作为“美育界同志公开的言论机关”而创发,以月刊的形式先后出版了七期。正是作为以学校艺术教师为主体的“美育界同志”的言论机关,其编辑者、撰稿者,以及所面向的读者群,大体由艺术教师组成。刊物中征稿性质的通告以“海内外艺术教育大家公鉴”、“全国学校男女同志公鉴”开篇,面向艺术教育者,一则征集艺术教育家的理论大作,一则征集艺术教师于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以期解决艺术教学的实际问题,反映艺术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五四的时代背景下,由学校艺术教师组织刊发,并主要面向艺术教师的《美育》杂志,其宗旨必然与时代相关联,落实于“艺术教育”。在创刊号之《本志宣言》中,吴梦非指出,为了响应新文化运动,美育界要尽力发展“艺术教育的运动”,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其宣言为“本志是我国美育界同志公开的言论机关。亦就是鼓吹艺术教育,改造枯寂的学校和社会,使各人都能得到美的享乐之一种利器。”[1] 显然,美育在此被具体地定称为、落实为“艺术教育”,而倡导作为艺术教育之美育的目的在于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使各人获得美的享乐,改造人生、改造社会。 由主旨所统摄、贯通的篇章内容,一方面在具体构成上体现出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实践载体的基础性、核心性,以大量篇幅探讨艺术教学实践问题,探讨艺术教育的相关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响应新文化运动,改造社会与人生的目的指向,透现于大多数文章的内涵倾向中。这一诞生在五四时代的《美育》杂志,将实施美育的目的与时代的历史使命、与时代的思想语境相联,通过美育实现的目的不仅在于美育自身诉诸审美与趣味的纯粹效用,美育及其效能更成为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中间环节,成为特定历史主题下的一种实践方式。 原因在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文化危机的历史境域中,“救亡”与“复兴”成为时代主题。继洋务运动器物技术层次变革,而未能解决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制度层次变革,而依旧“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反抗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从古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落实为国民思想价值层次的变革,认为没有文化价值的变革和国民心理素质的改造,则任何改革制度的尝试都难免流于形式,因而力图以人们精神和价值整体性的改变,作为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前提。无疑鼓吹和实践美育,由艺术教育而改造社会、疗救人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以救亡、复兴的时代语境是统一的。不仅如此,美育在此所具有的经世致用的工具性,契合于历史的目的指向、思想脉络,体现为思想内容的一致。“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以救亡、复兴的思想内容在于倡导民主和科学,倡导以适应民主共和制的“自由平等独立”之说取代儒家的纲常名教,培养国民自由平等的觉悟,唤醒国民的自我意识,倡导以科学的精神、以“重估一切价值”的评判态度作为破除迷信和蒙昧禁锢的思想解放的理性工具,以科学作为发展工业,实现国家富强的有效手段。《美育》虽称要“改革主智的教育”,而篇章内容中所透现出来的是对于理性精神和民主观念推重,是对于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社会进步的向往与追求。并由此构成了《美育》理念的一个深层悖论。“美育”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原初的意义在于以无利害审美对抗科技理性。西方现代美育理论的提出是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带来的较之农业文明社会更为剧烈的人性的肢解以及人格的分裂,为了反对工具理性对人的本质的裁割,反对理智过分压抑感性、肉体而造成人性的残缺,因而提倡美育,试图在理性占主导的文化和教育中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使人能重新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平衡,重建和谐完整的人格。而对于现代中国而言,现代化进程尚待完成,实现由古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民族富强,抵御外侮,所需要的正是对民主、科学之理性精神的引介和启蒙。所以《美育》并未因倡导美育而批判科技理性,而恰恰对科技文明报以学习的态度和志向,因而在这个层次上与理性相关联。同时,如果说中国传统美育由儒家礼乐文化派生,由审美情感的教育作用服务于维系社会稳定的伦理规范,那么《美育》强调美育对于道德的作用,由美育而改造道德,改造社会,并由民主的信念而探讨、倡导民主的艺术,试图由美育而为人生的、社会的改造注入民主的内涵,因而与儒家礼乐传统以情感教育服务于社会体系制度相一致,《美育》在这个意义上与德性相关联。关乎理性与德性,试图解决理性与德性的问题,且在思想内容中有其内涵,由此形成“美育”自身独立内涵的矛盾。所以,对于实施什么样的美育、怎样实施美育,《美育》杂志唯有规避与理性、德性相关联的内涵独立的矛盾,诉诸形式性、实践性极强的“艺术教育”,于图画、音乐、手工的教学实践探讨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由针对图画、音乐、手工教学实践的艺术知识的引介、艺术理论的探讨,推动艺术教育。从而由艺术教育的纯粹性,保有美育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