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广告的普适美

作 者:
唐英 

作者简介:
唐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当代传播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不曾系统论述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消费,因为那个时代美的生产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社会化。随着文化成为社会商品和消费品,社会精神财富生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而美和美的生产根本上属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性和文化性领域。在这个消费时代,作为社会精神生产组成部分的美的生产已空前的专业化了,与之相应,我们的生活也空前的“审美化”起来。和其他任何社会化生产一样,美的生产也有生产和消费两大基本环节。生产是创造,消费是对已有成果的占有和享用。由此,我们可以把美的生产二分为消费式和生产式两种。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06)06—0066—2

      在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上,马克思有一个极为精辟的论断: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社会生产二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所以一个社会的消费也理所当然地分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都有许多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对精神财富的生产也不乏精辟的见解。与此相较,对社会精神财富的消费的论述却似乎有些单薄。笔者以为,马克思之所以没有全面而系统地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的消费,乃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美的生产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从而决定了人们的精神财富的消费也还不是真正的社会化消费。而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全面工业化时代进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文化成为社会商品和消费品,社会精神财富生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的历史进程也随之完成。于是,国民的识字率提高,受教育水平提高;于是,知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启蒙时代渐次逝去;于是,国民的智觉化程度提高,个性化理性程度提高,消费时代不期而至;于是,作为社会精神生产和消费之一部分的美的生产和消费在日益更新的媒介技术的引导下进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一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因为“美的本质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在认识论中的主客观的统一,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见证和表现。”①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生产,而人则能够超出其物种的尺度而把握其他物种的尺度,并且能够将自身的尺度来给予其他物种并进行生产。②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人也按美的规律来进行生产。但这样一种美的规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律呢?马克思认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生产,乃是人自觉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人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其他物种的尺度的统一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活动,并因此是主客体合一的活动和自由的活动。于是我们便可以说,美的规律其实就是人的有意识的展示自身强大生命力之创造性活动的规律。显然,如何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并非易事,因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唤起和表现都需要“智”的启蒙。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前工业社会之美的生产始终都被为数不多的社会文化精英所垄断。我们甚至可以说,前工业社会之美的生产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文化精英们自我认可的美的生产,是一种奠基于生产者的自律基础上的生产。

      正是出于这一深刻洞见,康德才把有关美的领域看作是一个无关利害的自律的领域。③ 所以前工业社会的美的生产者们无不以审美的价值追求为天职, 以此营造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来对抗总是存在着残缺和不足的现实世界。于是,美不可避免地成为其生产者们的独白式话语,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方夜谭,只有少数人才能抵达其边缘,去猜测和揣摩美的奥秘。美的生产也因此成为一种贵族式思维游戏。④ 而在消费时代,商品成了无孔不入的社会力量,资本与资本的运营控制着美的生产和传播,昔日因其为精英垄断而自律的美的生产进入消费的逻辑轨道从而转向他律。随着生产美的自律性质被打破,美便向人的日常生活领域急剧扩张并成为人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美也因此不再是供少数人享受的精神专利,而成为与日常用品无异的大众消费品。也正因为如此,美才终于得以历史性地回到其本身——首先成为视觉的对象。

      诚如马克思所说,再美的色彩对于盲人而言都是没意义的。因为我们人类所命名的美在其严格意义上首先应当是人的视觉的对象。现代生理学业已证明,从感官特性上来说,视觉是人最发达也最重要的感觉组织。所以在生活中人们主要用它来把握事物形象特征,进而我们意识中的有关美的概念总是更多地与事物的外在形象相关。站在发生学的立场上看,只有在视觉艺术中才有严格意义上被称为美术的门类。所以,从信息接受和感知的意义上说,事物美或不美,其实并不首先来源于我们的理性判断,而源于我们当下的视觉经验。我们言说一个具体的现实视觉对象是美的,是因为我们从中看见了“美”。

      也正是因为回到了“美”的起点,在步入了消费时代之后,美开始转向以感觉为核心,美的生产也理所当然如是。于是追求视觉快感成为美的生产主要原则。对此,贝尔曾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⑤ 这也就是说,此种新美学乃是人类历史告别前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是美和美的生产真正还于大众、还于社会的产物。因为美和美的生产在本质上便属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性和文化性领域,所有具有美的生产能力和欣赏能力的人都应当有权力享受美和谈论美,所有具有感悟能力和情感把握力的人都有权力欣赏美。美和美的生产,原本就是人们现实中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理论基石,而作为客观存在的美,自然也就决定着我们对它的感知和认识。我们说美和美的生产是人们现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把生活当作一个方面,把美和美的生产当作另一个方面;也不能把生活当作客体,把美和美的生产当作主体。作为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美的生产既不是纯粹的自然活动,也不是纯粹的类似于梦想和幻觉的主观性活动,它就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而且是我们生活世界本身不可或缺的。美和美的生产对于我们人的生活构成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不仅意味着美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完整,不是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的,而且还意味着美能够使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再囿于自身的现实性,还可以并能够走向其可能性。作为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活动,美的生产不是一种与现实不同的可能性,而是一种使现实走向可能和使可能走向现实的活动。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美和美的生产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我们生活的本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