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

——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般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阎国忠,台州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7000;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阎国忠(1935—),男,河北昌黎人,台州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贡献,但具有“学院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哲学根基和逻辑归宿,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的力量。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一

      科学(Science)和意识形态(Ideology)在阐释上存在许多歧义[1](P217—223,P422—427),我们这里所根据的主要是马克思的有关指示。关于科学,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科学只有一种,就是历史科学,它既涉及到自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2](P20) 这就是说,任何一种认识,只有把被认识的对象放在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的总过程中才可能是真实的,因此任何科学必须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此外,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在《人的问题》一书中表达了一个通行的说法:“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3](P172) 把这些理解综合起来,是否可以给科学这样的界定:以范畴、定理、公式、法则等反映人类自身及世界某一方面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关于意识形态,在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已走向成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马克思是这样表达的: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受经济和政治制度制约而又以政治为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意识形式。①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与意识形态应该是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的概念。自然科学不属于意识形态,虽然它不免要受到它的影响,而只要这种影响存在着,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就有局限。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是科学,又属于意识形态;作为科学,它应该超越阶级的局限,揭示和阐明客观、普遍的真理;而作为意识形态,它又必须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完全摆脱一己阶级的偏见。当然,迄今为止,阶级的存在是贯穿大部分世界历史的一个事实,真理就是在不断摆脱阶级偏见的过程中被认知的,任何阶级在它上升时期,特别在即将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本阶级的局限,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层面上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否则就不会有今日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但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此不同,因为从本质上或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是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也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利益和理想的体现,而无产阶级的命运与世界历史的进程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解放了全人类的条件下才能解放自己。马克思主义是彻底摆脱了阶级局限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因为作为具体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也是历史的产物,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不断地阐释、丰富和发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美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一样,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门科学。作为意识形态,它应该属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部分,应该充分表达无产阶级的愿望和情趣;作为科学,应该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最高最符合客观真理的概括和表达。不过,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还有所不同,唯物辩证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理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已作了完整表述,之后又经过了长久历史检验的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美学则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找不到有关美学的完整的论述,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是在对马克思的两部经济学手稿及其他一些著作的阐释中建构起来的,它的许多范畴、命题和论断都还在讨论和争论中。因此,无论是作为意识形态或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和意识形态,是在马克思的后继者梅林、卢森堡、普列汉诺夫等那里形成的,其后陆续出现了三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一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再一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4] 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西方学者中被称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由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以及随之形成的对斯大林主义的世界范围的批判,已经渐渐失去了影响。目前真正可以称作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只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显然,这是在两种不同的历史背景、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两种不同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它们在对美学的性质、目的、宗旨的理解及所采用的叙述模式上都有许多差别。这些差别总体上说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加注重科学性,而比较忽略意识形态性,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更注重美学的否定、批判的功能,即意识形态功能,而比较轻视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对概念、范畴、命题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和梳理,对逻辑性、完整性、系统性的探求,对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先导地位和启蒙功能的张扬;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它的政治性质和潜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颠覆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种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形成相反相成的互补的关系。

      二

      之所以如此,就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说,是由于:第一,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意识形态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因此一直存在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论、画论等相互融合的问题,也就是美学的中国化问题。而所谓融合,实际上就是按照西方美学的观念和方法将中国的传统美学资源加以梳理和整合,使之具有科学的、现代的形态。第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始终受到突出的强调,但资产阶级启蒙依然是中国面临的基本课题,因此,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思想文化建设及审美教育遂提到日程上来,而这样就需要有一个能够与之相适应的,也就是能够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审美活动的特征、规律和功能作出科学的说明的美学。第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已经为科学美学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框架,美学所面对的问题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提出质疑,乃至改造,而是深入发掘它的内涵,阐明它的蕴意,通过整合使之系统化,和赋予它以现代性的叙述形式。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说,是由于:第一,从鲍姆伽敦出版《美学》一书算起,西方美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多种经典性的叙述模式,其中许多到现在还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无须经过任何观念和话语的转换就可以加以利用的理论资源。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面对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是高度繁荣和全面异化的世界。美学的任务不再是科学和民主的启蒙,而是对启蒙的反思,是对资本主义彻底的批判和否定。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也以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理论作为出发点,但是,在他们看来,其中一些基本观点已经过时,需要扬弃,另一些观点则需要借鉴其他的理论予以改造。重要的不是马克思经典作家作出的任何判断,而是他们那不与现实妥协的彻底的革命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