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四川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6~28日在四川成都召开, 来自国际美学协会的20余位理事和国内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会议的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并形成共识:今日全球美学面临着“文化间性”转向的问题,以往的理论家们是从东往西、由南往北看,而今的美学研究则逐渐展现出东方、南方过去和现在是如何看西方和北方。 1.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 国际美学协会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在致辞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文化间性”的主旨,强调起源于印度、中国、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哲学的同等价值。他指出,“语境普遍主义”是一有价值的立场,必须将“普遍性”与“语境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看到美学的核心概念在特定文化中哲学风格的独特性,看到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在异文化间的转移是如何变化的。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先生的致辞,同样将“文化多样性”提高到方法论的高度,认为中国、印度、伊斯兰美学各具特殊性和不同于他者的差别性,它们同源自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西方美学具有异质性,开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无疑是维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正确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地坤指出,健康的全球美学格局,就是应当建立在东方与西方及东西方内部之间诸文化的对话基石上。他们的发言确立了本次会议的目标和构架。 2.从东方看西方:传统对当代的启示传统的东方儒、道、禅文化对于当代美学的建构仍有巨大的生命力。香港浸会大学文洁华女士试图从儒家的美感经验的角度重建西方美学的价值。她从儒家的本心仁体的“心性之学”出发,反驳了“审美经验终结论”,肯定美感经验具有内在的正面价值,它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活泼经验,近于实用主义的美学观念。韩国首尔国家大学金明焕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当代“戏剧空间”的问题,他通过对道家“有无相生”观点的重新阐释,试图寻求保持东西美学之间某种知识的平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悦笛从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大地艺术”的自然审美取向中,发现了其与中国原始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的内在相通之处。他认为,从这种“天地有大美”的美学取向,可以控求“艺术的终结”与“景观的终结”的双重难题。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约斯·德默尔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美学,将禅宗思想与当代电子文化产生碰撞与对接,体现出传统与当代文化间的积极对话的尝试。 3.从西方看东方:传统的现代化 欧洲的审美文化在历史上也曾受到东方风格的影响。德国的格尔德——黑尔格·弗格尔以大量的图片描述了18世纪欧洲艺术中的“土耳其风”。美国美学协会秘书长科提斯·卡特通过美国摄影家沃斯沃绘画主义摄影所拍摄的印度,揭示它部分是以传统的浪漫主义为基础,部分植根于后现代主义,具有“文化干涉”的成分。 传统的非西方美学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被现代化,其现代化的意义也是学者们的聚焦点。土耳其的约尔·艾尔桢女士以土耳其视觉艺术历史缓慢的西方化过程为例证,描述了传统的土耳其美学的具体性质,论述了其性质一部分在今天是如何留存在现代语境之中,另一部分是怎样在飞速发展的文化改变中消失的。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的皮特洛·让·普雷兹比斯认为,与全球化在文化和消费者社会的显示中相伴随着的是,一方面艺术的去审美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是,全球化的过程是否会质疑民族身份的重要性以及民族艺术的作用? 4.东西方互看:比较美学的视野 如何看历史中形成的不同文化间的美学的整体性差异,是比较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曾撰写过多卷本东、西美学史的俄罗斯著名美学家康士坦丁·多果夫认为,东方的艺术、美学和文化不仅是内在地,而且是外在地与西方文化不同。相形之下,西方艺术、美学和文化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尽管由于具体的伦理、民族和心理特质而又各自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建平,从中国与欧洲画家在基本训练上的差异出发,认为中国绘画所需要的是笔墨意味中所体现出的书法式的勾画线条的能力,而欧洲绘画所需要的是一种实用几何学。关于由美学出发的文化互动问题,日本东京大学的小田部胤久通过对鼓常良这位用欧洲语言阐发日本美学先驱的个案研究,论述了日本艺术被赋予的“无框性”特质,这对理解文化间相互作用的美学的可能性与困难,有着启示作用。山东大学曾繁仁强调要通过中西古今交流对话途径,来建设发展新的生态审美观,通过建构当代生态人文主义精神,使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得以统一。在文化对话的语境里,亚洲美学更多地被纳入到比较视野里面来看待。波兰的克里斯蒂娜·维尔柯茨斯卡女士阐述了东西表现观念和表现理论的文化间性的差异与不可通约。北京大学彭锋认为,一方面中国艺术不以模仿自然为最终目标,也不以表现情感为最终目标,因此很难以符号表达来概括其特征。另一方面中国艺术不反对模仿自然,因此具有再现的成分;中国艺术不反对表达情感,因此具有表现的成分;中国艺术强调语言,因此具有符号表达的成分。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和李天道,论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注重主体表现意识的自由精神,认为这种自由精神集中地体现于“自得”与“得之于内”说。 5.美学对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应战 如何反思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当代美学的前沿问题。来自斯洛文尼亚的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将“事件”这一崭新的观念运用于艺术哲学,并试图对当代艺术的总体取向做出哲学把握。美国学者泰勒斯·米勒则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的各式各样的作曲家的工作,探讨了新先锋派构造的标记问题。这些探讨是对传统音乐、舞蹈以及戏剧标记中所特有的表演与记号之间的等级关系的挑战,从而预示着一种新的想像与表演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