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志荣,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 215021)

原文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有着农耕稻作文化的烙印。在形成过程中,它们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艺用不分的过程,并且由工具的进步而逐渐精细,在创造过程中尤为重视欣赏者的感受效果。具体的造型和纹饰体现着仿生的特点,对生活场景中的动植物特别是猪狗等家畜和鸟、鱼与禾叶纹等,既有具象的写实造型,又有抽象的几何纹,在形式规律的基础上体现了想象的丰富性、构思的整体性和写意性,其线条多简洁、明快、细腻、柔和,初步形成了不同于北方艺术的南方风格特点。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在距今4000到7000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较为精细的器物创造。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人体的装饰和佩饰等,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有力地体现了河姆渡人审美意识的觉醒。① 除了部分的佩饰等是专为审美而创造的以外,绝大多数既是实用对象,又是审美对象,体现了河姆渡人自发的审美意识,在中国远古时代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桥梁作用。从器物的创造中,河姆渡人展示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创造力,体现着当时长江流域湖沼地带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稻作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推测他们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

      一、审美创造的生成特点

      河姆渡人在器物创造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从中显示出因物制宜的特点,而工具的进步则给他们的审美创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力地促进了审美意识的深化和发展,并在器物的创造过程中尤其重视观赏者的感受效果。

      首先,河姆渡人的器物创造体现了从实用到审美、艺用不分的原则。河姆渡的器物就是他们的艺术品,他们把艺术性的理想表现在实用和装饰品上,反映了当时艺、用不分的特点,是他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写照,同时表明他们已经有了专门的器物生产者和创造者。“从河姆渡艺术本身所反映的情况看,当时已经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萌芽。而这种最初的脑力劳动者,就是创造了精神财富的原始艺术工作者,或称之谓原始艺术专门家。”② 从完全的实用到艺、用不分,并由用而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如加炭化的植物碎屑制作的黑陶,原先为着防止开裂、提高耐热急变性能和耐用,后来则因物而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与要求。到二期陶器的镂空装饰,则主要是为了审美了。骨器也是因骨制宜,利用骨的自然形态,因骨而赋形,大都在骨尽其用的基础上追求审美的效果。三足陶器的三足本来是受着禽足的启发,为着烧煮的实用目的,由起着固定、稳固作用的支架演变而来,形制的变化中有实用的烙印,后来竟成了一种审美的趣味了,到了三足的陶釜已经很规整,且富于变化。许多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是在日常活动中,不经意间发现的,无论是手拿陶器留下的指纹压印、拍打的绳纹,还是贝壳、稻粒的印迹,都是由不经意间的效果得到启示,再自觉为之的。这些陶器上有的是已干后的刻印,有的则是未干时的压印,它们都是器物成形后装饰在上面的,与后来青铜器固定在模子的纹饰有很大的不同,有着随意性和即兴创造的特征。陶器上的绳纹,也是由制陶工艺中由缠绳的拍子拍打的痕迹,渐渐转化为纹饰的。斧柄等工具的把柄上用两侧排列整齐的斜杠夹成的夹角纹,或加上绳纹,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防滑、增加摩擦,便于手拿,后来渐渐讲究规则和美观,进而也累积为审美创造的经验了。木船浆的柄部所刻画的几何形纹饰,也同样是由防滑实用的需要演化而来。漆的发现和使用,是防腐实用和美观的统一。这些实用与审美的融合,说明这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

      其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审美传达能力的发展。工具作为人的器官的延伸,带来了技术上的进步,给器皿的创造带来了质的变化,使艺术的精美程度产生了飞跃。审美理想的深化、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与人的创造力及其物化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器物的创造过程中,河姆渡人继承了旧石器时代钻孔、染色、磨光和简单刻划等手法,并加以发扬光大。河姆渡器物的纹饰主要靠雕、塑、刻等手法有机协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特别是其中的划画,如压印、拍印等以及捏塑和堆贴方式,起到装饰性的功能。随着工具的进步,审美趣味也随着创造力的增强而日益深化。河姆渡的陶器已经开始了泥条贴筑和慢轮修整,且常用木拍、鹅卵石压光,用竹木和尖锥具雕刻,使陶器的器型更光滑、更规则,纹饰也更精美。陶器的套接,如分段筑迭、直迭和盘类斜迭等,也因方法的不同而影响到器皿的造型。当时的陶豆已经很规整,从中可以看出轮制的特点。饮食陶器用竹片和卵石等在陶胎上的刮削打磨,使其烧成后会墨黑发亮。玉器也是如此,随着玉料的采掘和加工能力的提高,由征服能力而实现自己的创意,由适应而征服。玉玦中的同心圆孔、玉环中的偏心圆圆孔,不仅证明当时在器物制作上已经有了类似砣机的器械,而且反映了在审美趣味上的多样化。

      第三,河姆渡人的器物创造重视欣赏者感受的效果。河姆渡器物的纹饰常常位于器物表面的显眼部位,为的就是便于感受。它们常常位于盘盆敛口的口沿、器座的底座等显眼部位,且常常在不易磨损的地方。与商周以后的有些纹饰为着某些宗教意图,而放在一些不显眼的地方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些陶釜侈口边缘的纹饰,充分考虑到俯视的整体效果。一些动物形象,从木器到石器、到象牙骨器等,常常体现了动态的感觉。纺轮的制作也开始注重动态的效果。纺轮上用弦纹、旋转纹,虽然静态效果未必明显,甚至显得零碎,但在旋转时视觉效果好,有的一个点旋转起来就可以变成一道线,有动态的完整性。同时,为着对象审美价值的持久存在,河姆渡人还重视欣赏的久远性,耐用品和固定器物,其纹饰就多而精细,而耗蚀品则很少纹饰,甚至不用纹饰,目的在于利于欣赏,便于流传。

      二、审美创造的表现方法

      河姆渡人在器物制造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实用的要求,又反映了他们的游戏心态,更为精细的工具的使用,使得所创造的器物在实用和美观效果方面都有了提高。审美活动和创造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也在逐步深化中得到升华。

      首先是它体现了仿生的特点。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重视通过仿生来进行器物的创造,河姆渡器物的表现形态大都即目所见。这些器物的装饰,常常以人为参照,上重下轻,体现生命意识。如口、颈、肩部装饰精细,腹、底、下沿就相对较差。特别是陶器的装饰,大都在口沿和肩部。敛口器物的创造,甚至受到了男性生殖器官龟头的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