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金凤,商丘师范学院 思政部,商丘 476000   李金凤,副教授。

原文出处: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思想与具体实践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尽管毛泽东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但在许多中国人那里,他的思想已被内化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今天,在面向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毛泽东精神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思想与具体实践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已经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尽管毛泽东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但在许多中国人那里,他的思想已被内化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今天,在面向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思想及其精神仍将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那么,什么是毛泽东精神呢?或者说毛泽东精神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毛泽东精神首先表现为他胸怀大志、坚持真理、忠于理想的大无畏精神。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远大抱负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言壮语,都显示出他不同凡响的宏伟气概。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初,就以它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深深地吸引着中国的进步青年。中国的先进分子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着中国革命的出路,很快地涌现出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毛泽东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就没有动摇过。”[1](P131)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时的毛泽东相信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他用一个世界听得懂的实力语言昭示人们:“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他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向帝国主义下发了逐客令:“别了,司徒需登。”在美帝国主义对中国封锁、包围和遏制的年月,在苏联领导集团背信弃义所造成的困难面前,毛泽东硬是以他那种威武不屈的硬骨头精神,领导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两弹一星”工程,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从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毛泽东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

      第二,挑战传统、探求新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毛泽东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一个富于创新的人,他把创新精神视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他曾严肃指出,那种认为“只要遵守既定的办法就无往而不胜,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2](P116)。因此,他强调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出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刘少奇曾强调指出,毛泽东同志“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3](P336-337)。刘少奇对毛泽东的这一评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是我们认识毛泽东精神的重要视角。当年毛泽东正是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和勇气,独辟蹊径,引兵井冈山,创建工农新军队,唤起工农千百万,最终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正是在这条正确道路的指引下,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不断地进行艰苦探索,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赎买模式,在几亿人口的大国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性工程。中国刚刚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毛泽东就率先进行探索,此后又提出了改革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创见,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是不断开拓创新的一生。没有创新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淡泊名利、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当毛泽东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后,就非常明确地将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与社会理想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把马克思主义中的“为全人类谋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科学的概括,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为实现这个价值目标而不懈奋斗。毛泽东强调,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4](P522)。毛泽东认为,人民是一切政治权威的源泉。共产党人对人民只有一个权力,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向人民负责的权力。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民主革命和抗美援朝时期,毛泽东一家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在国家困难时期,毛泽东及他的家人和全国人民一起饿肚子。毛泽东面色沉重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多次重复着的只有一句话:“人民万岁!人民万岁!”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堪称一代楷模。毛泽东这种淡泊名利、人民至上的高风亮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其光辉人生的真实写照。

      第四,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注重实践,是毛泽东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历来遵循的理论精髓和光荣传统,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毛泽东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深深懂得,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比较、争论和各种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仍将一事无成。为此,毛泽东提出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5](P1308)。他从哲学的高度对“实事求是”做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求”就是我们去研究。”[6](P801)由此规定了研究中国革命逻辑的公式: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从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不是“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毛泽东认为实事求是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