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7)06—0012—03 毛泽东于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并着重阐发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重要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为我们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繁纷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理论武器,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肯定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创立的。他们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从而揭示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创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否还存在着矛盾,这些基本矛盾还是不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由于当时还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论述。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根据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斗争的实践经验,注意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将发生变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并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许多矛盾。但由于列宁辞世过早,初步的、短暂的实践经验,使他不可能充分和系统地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斯大林在苏联进入社会主义以前,曾指出当时的苏联存在着两种矛盾:一种是“内部的矛盾”即工农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外部的矛盾”即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之后,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完全适合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完全一致没有矛盾的社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直到在他逝世前一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才开始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有着矛盾,并认为搞不好的话还可能发生冲突。但他并没有把这个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来,不敢公开承认这种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具体运用到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P124)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1](P215)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1](P214) 他特别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1](P213—214) 而且,“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1](P213) 这样,既坚持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性,又阐明了它的特殊性,体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出发,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成功制定和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明确指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同时他又强调:“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2](P181—182) 他认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现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存在种种弊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实质上可以归结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现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弊端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改革不断加以解决。因此,只有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也是改革。改革开放这两大根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用改革统揽全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