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出了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等。这一思想最终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说,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汲取理论的养分和实践的动力。 一、毛泽东群众观中“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首先,毛泽东群众观中所蕴涵的“民本”思想与中国传统重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客观上讲,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历来都是统治者的一种治国之道。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都把“以民为本”作为其治国方略之一。《尚书》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更是总结了尧、舜因得到人民拥护而得天下,桀、纣因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的历史经验,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的道理。他进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荀子以舟水相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早在西周初期,周公采取“崇德,尚礼,利民为本”的治国方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孔子效法周公,也提出“足食、足兵、民信”等安民利民的治国主张。那么,如何安民利民?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经济方案,即给每个农户“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平安富裕的日子。荀子提出了平政爱民的思想。他主张要尚贤使能,“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强调“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唐代名臣魏征说:国君“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应“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在中国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过程中,民心不可违,民意不可辱,这一民本思想,或多或少地淡化了实际政治可能发生的弊害。可以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重民、安民、利民、保民、惠民的思想,对一生心系中国百姓,到人民群众中寻找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毛泽东的群众观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次,毛泽东群众观中的“民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飞跃。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和意识是人类社会中两对永恒的矛盾,其中人又是主导的一面,是社会的主体。这里的人不是单纯的个人,而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正是根据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一基本原理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等一系列论述,把人民群众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客观上讲,毛泽东始终把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团结依靠群众的大多数来进行革命和建设放在战略和策略的高度上。毛泽东认为,只要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事业是多数人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有了不起的作用还是群众。” 二、毛泽东群众观中“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所谓“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毛泽东的群众观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自己创造出来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是社会财富即物质价值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的理性认识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就理所当然的是理性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人民的理性认识,才能制订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有效的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价值。(3)人民群众是历史变革的主体,是社会历史价值的创造者。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作为人民表现形式,是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革封建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要完成社会变革的任务,就要通过革命的实践,在实践中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和群众建立统一的战线,才能实现革命的成功。” 其次,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论述,既阐明了毛泽东群众观点的核心,又明确了我党工作的出发点。关心群众生活,保护群众利益,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他强调,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只有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建立融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产党及其领导者能够给人民的,首先就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从事革命活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一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 第三,必须始终对“人民群众负责”。毛泽东要求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在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要培养干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对人民负责的意识,并把对人民负责和对上级领导机关负责统一起来,明确对群众负责就是对党和领导机关负责。而要“向人民负责”,就必须深入群众之中进行实际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它与群众路线统一起来,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