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矛盾论》的复调式解读

——从《辩证法的内部对话》与《保卫马克思》的分歧谈起

作 者:

作者简介:
尚庆飞,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南京 210093; 尚庆飞,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成员,哲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该文以《辩证法的内部对话》和《保卫马克思》为文本依托,尝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条线索的辩证互动出发,探讨毛泽东《矛盾论》这一作品在黑格尔主义与反黑格尔主义之间的复调式理论立场,从而对《矛盾论》中的哲学逻辑从辩证法与本体论的意义上加以澄明。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毛泽东的辩证法作品《矛盾论》写于1937年,正式发表是在1952年,《矛盾论》与《实践论》一起作为毛泽东的重要哲学作品而闻名于世。在我们看来,这是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品。它联系中国革命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和辩证转化。然而,围绕这一作品,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不同学者却通过其“复调式”解读为读者呈现出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论景观。

      1966年左右,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在其代表作之一《保卫马克思》一书中对毛泽东的《矛盾论》做了多元决定式的理解,高度肯定了这一作品对于辩证法本质与核心的把握。认为《矛盾论》的伟大之处在于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主义因素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干扰,使得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得以澄明。阿氏强烈批评了以青年卢卡奇、葛兰西等为代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线索,认为这一线索深受黑格尔主义因素的影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歪曲。因此,《保卫马克思》的主旨就在于将黑格尔主义因素清除出去,从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毛泽东的《矛盾论》一文正是在这一点上是反黑格尔主义的。与此相反,当代美国学者诺曼·莱文则在其《辩证法的内部对话》(以下简称《对话》)中对毛泽东时代的辩证法问题加以研究后指出,毛泽东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成功地复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黑格尔主义因素。这实际上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线索的重新表述而已他在《对话》中。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话》显然不具有与《保卫马克思》对等的学术地位。只有卢卡奇等人才是阿尔都塞真正的对话者,也就是说,莱文在这里不过是充当了卢卡奇等人思想的代言人而已。

      如果说可以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概括为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条线索的话,那么这两条线索中的人物都对毛泽东的《矛盾论》提出了自己的评价。虽然二者都高度肯定了毛泽东《矛盾论》中的辩证法的重大意义,但是双方立论的出发点,或者说是基本的理论背景却不尽相同。因此,本文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说明他们双方是如何从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视角出发来肯定毛泽东的辩证方法与本体论立场,从而对毛泽东的《矛盾论》作品中的哲学逻辑从辩证法与本体论的意义上加以辨明。

      1 《矛盾论》:黑格尔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复活?

      毫无疑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比如,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初步阐述了在理论和实践中重建黑格尔之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必要性,这是诺曼·莱文《对话》一书立论的基础。莱文在《对话》中同样强调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因素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因素,同样强调正是黑格尔主义传统的复活才导致马克思的当代意义之所在。所以,从学理渊源传承角度看,除了细节与方式的差异外,《对话》一文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人本主义线索的重述。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对话》这一作品的形成在时间是在《保卫马克思》之后,但这一作品中所蕴涵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路则有着相对后者科学主义思路的逻辑在先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线索以“历史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为基础,借助于黑格尔的主客体同一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试图在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尖锐地批判第二国际的“自然本体论”、“经济决定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主义,以及斯大林的机械决定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样的社会矛盾运动机制中,人本主义线索借助于黑格尔主义的复活,坚持后者对于前者的反作用。在莱文看来,这与毛泽东的思想和思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矛盾论》中强调重视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强调非经济因素的能动性作用,似乎是贯穿毛泽东一生,甚至包括“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在内的重要哲学理路。同时,这一哲学理路也间接成为西方六十年文化革命与学生造反运动勾画“毛主义”形象的根据。

      诺曼·莱文认为,毛泽东在1937年前后直接阅读的马克思经典哲学著作并不多,他的哲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与“黑格尔化的列宁主义”,或者说与《哲学笔记》中所体现的列宁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认真考察了毛泽东1937年在创作《矛盾论》时思想背景与阅读背景之后认为,毛泽东没有简单抄袭斯大林教科书体系的基本观点,真正影响毛泽东的不是斯大林的教科书体系,也不是列宁的《唯批》,而是列宁的《哲学笔记》。他引用了澳大利亚毛泽东研究专家尼克·奈特的考证,指出《哲学笔记》完整的俄文版出版于1933年,直到1949年后,整个《哲学笔记》还没有译成中文。但是,中国在1936年以《黑格尔伦理学大纲》为标题翻译出版了《哲学笔记》中的部分文章,这其中包括:“谈谈辩证法问题”、“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和“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由于这些文章是由中共理论家主持翻译的,文章一经译出之后,毛泽东就能在第一时间完成阅读。因此,尽管毛泽东没有直接阅读黑格尔,但是黑格尔主义的思想还是通过列宁的《哲学笔记》间接地“涌向”了毛泽东。用他的话说,“不是黑格尔的出现而是黑格尔的缺席影响了毛泽东,……在毛泽东主义哲学的演化中,黑格尔没有起直接作用,而列宁是决定性的中介”,“毛泽东按照列宁的著作向他表述的样子去理解马克思的辩证的方法论”。[1](PP.402—403) 这样一来,要想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首先就必须弄清的问题就是“黑格尔化的列宁主义”的内涵与要义。

      莱文在这里所提出的所谓“黑格尔化的列宁主义”,主要是指列宁主义哲学中对黑格尔在马克思哲学中基础性地位的强调和重视。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克服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基础后,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解为行动的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所谓的“黑格尔化的列宁主义”只承认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象恩格斯那样承认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唯批》不是列宁哲学的最后定论,它还残存着自然辩证法的影子。列宁在1914—1915年写作、1929年发表的《哲学笔记》才是“真正记载了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遗产的著作……《哲学笔记》中的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基本原则不同”。[1](P55) 显然,莱文的观点就可以概括为:在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存在两条对立的线索:即,马克思反对恩格斯,列宁的《哲学笔记》反对列宁的《唯批》,列宁反对斯大林,而毛泽东则是与马克思、《哲学笔记》中的列宁坚决地站在同一理论立场上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