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思想,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社会统筹发展思想,是对50年代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的社会统筹发展思想的坚持与发展。“五个统筹”的思想以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为目标,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反映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新的认识,为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 一、从以“统管”为主导到以和谐为主导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并论述了社会统筹发展思想,并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突出强调国家主导。“统筹”,就是由国家统揽、总揽;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讲国家的全局或大局,讲国家对社会的引导、干预;“兼顾”就是照顾到方方面面,平衡各种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解决好各种利益矛盾。那么,由谁来协调呢?显然是由党和政府来协调。同时,毛泽东也认识到国家作为统筹主导的弊端,认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① 并提出了统筹要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发展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全面“统管”。首先要全面管事,1957年,他明确提出:“现在是我们管事了。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② “我们管事”即我们已成为执政党了,执政党的方针就是要对所有的人负责。同时,也要全面管人,他说:“总而言之,全国六亿人口,我们统统管着。”③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中,毛泽东指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④ 他还特别强调:“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还有人不知道我国有六亿人口吗?知道是知道的,不过办起事来有些人就忘记了,似乎人越少越好,圈子紧缩得越小越好。抱有这种小圈子主义的人们,对于这样一种思想是抵触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⑤ 毛泽东针对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对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⑥ 毛泽东把统筹兼顾作为治国理念,也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方法,但过于强调管理的集中统一。尽管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调动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但在权力关系上却强调中央集权,大权独揽。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⑦ 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它突出了“统管”的思想,其中也包含了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思想。重视人民群众中存在着的不同阶层、不同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和矛盾,也包含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思想。他指出,“我这样说,是不是要把一切人一切事都由政府包下来呢?当然不是。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他们是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来的。而这也就包括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之内,我们应当指导社会团体和各地群众这样做。”⑧ 可惜的是,这一思想没有在实践中较好地贯彻。 考察20世纪50年代党的社会统筹思想要和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计划经济下的统筹思想的形成有其必然性,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社会体制都有其对社会发展从适应到不适应的过程。从苏联的情况看,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后来却僵化了,在整体上已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形成的历史合理性和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积极作用。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有其合理性,它在我国建国初期,在巩固新政权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虽自身无经验可循,由于有苏联计划模式可资借鉴,于是,国家统包统揽的计划体制初具规模。就其积极方面来说,主要在于有全局感,兼顾到各方利益的公平感。就其消极方面来说,在于统得过死;对社会需求和各种利益关系变化反应不灵敏;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等等。 应该承认,在建国初期的一段时期内,唯有计划体制方能完成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的历史任务,其历史积极作用不能被抹杀。毛泽东提出和论述的计划经济下的统筹思想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思想,它对于这一时期指导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合理性和适应性是不容置疑的,必须对它认真研究加以继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统筹发展思想,它突出了以和谐为指导的方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思想体现了全面统筹、建立和谐、向上的社会新秩序的思想。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指导统筹社会发展,是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对此,胡锦涛指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