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及其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文武,海军工程大学,武汉 430033;潘少云,中国联通孝感分公司,孝感 432100; 高文武,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潘少云,中国联通孝感分公司干部。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内容提要:

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主张处理事情应分清轻重缓急,围绕解决主要矛盾抓全局;对待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主要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讲究终极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在方法论上讲究创造条件促使矛盾转化。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必须用“以人为本”统帅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结合起来。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统筹兼顾思想。这一战略思想贯穿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高超领导艺术的生动体现,也是毛泽东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这一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之一,从中吸取营养,对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完成每一个时期的任务,都有许多工作要做,都牵涉到许多矛盾。如何使解决次要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服务,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根本问题,必须从战略策略高度加以回答。统筹兼顾就是他毛泽东出的回答。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涉及处理事和对待人两方面的内容。

      从处理事的角度看,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可以概括为: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在任何时期,对任何单位,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人,都必须对工作全面谋划,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围绕解决主要矛盾抓全局,要有“弹钢琴”的方法。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曾明确地指出“领导人员依照每一个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1](第572页) 毛泽东在这里讲的统筹全局就是统筹兼顾。他还指出,实践这种艺术的关键是:“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一个地区的总负责人,必须考虑到该处的斗争历史和斗争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地位。”[1](第571页)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确定“工作重心”和抓“中心工作”指的就是抓主要矛盾,确定“工作秩序”和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地位”指的就是抓全局。只有把两者结合好了,才算是做到了统筹兼顾。

      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围绕解决主要矛盾抓全局的工作方法,比喻为“弹钢琴”。他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能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它方面工作。……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1](第670页) 毛泽东还指出,在围绕中心抓全局的时,要搞好贯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不要四面出击”的原则。四面出击,平均使用力量,是干不好工作的。因为只有“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才能“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1](第697页)

      从对待人的角度看,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分清敌我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争取中间势力,分化瓦解敌人。毛泽东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简要地说,就是以我为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这一战略策略思想的指引下,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统一战线都有效发挥了集中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孤立敌人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指出,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是处理好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在抗日战争中,为了集中力量解决民族矛盾,毛泽东领导我们党把统一战线扩大到一切愿意抗日的人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领导我们党把统一战线确定为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爱国和主张祖国统一的人们。

      毛泽东一贯主张,由于参加了统一战线的人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统筹兼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承认他们利益的合理性,使其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之所以要实行“三三制”的领导体制,共产党员、左派人士、其他赞成抗日的社会贤达各占三分之一,就是要充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在全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又及时指出,现在我们掌权了,搞统筹兼顾,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谋利益。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1](第783页) 依照这一思路,毛泽东还一贯主张,在国际上,为了顺利开展反帝反霸斗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有一点用处,就应当团结,就应当照顾他们的利益,同他们协商如何建立统一战线。

      由于参加统一战线的人存在着认识上和立场上的差异,毛泽东还主张,在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要区分不同的对象、不同情况,全面筹划联合和斗争。毛泽东曾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对于反共顽固派是革命的两面政策,即对其尚能抗日的方面是加以联合的政策,对其坚决反共的方面是加以孤立的政策。在抗日方面,顽固派又有两面性,我们对其尚能抗日的方面是加以联合的政策,对其动摇的方面进行斗争和加以孤立的政策。顽固派在其反共的方面也有两面性,因此我们的政策也有两面性,即在他们尚不愿意在根本上破坏国共合作的方面,是加以联合的政策;在他们对我们党和人民的高压政策和军事进攻的方面,是进行斗争和加以孤立的政策。将这种两面派分子,和汉奸亲日派加以区别。”[2](第413页) 上述策略中的一系列区别对待,深刻的表达了毛泽东通过统筹联合与斗争,加强统一战线建设的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