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应用和发展

作 者:
雍涛 

作者简介:
雍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 430072; 雍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哲学发展观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结出的思想硕果。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应用和发展。它在人学思想方面,应用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学思想;在实践理论方面,应用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实践合理性的思想;在矛盾学说方面应用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法论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一、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属于社会发展理论的范畴,是运用哲学发展观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结出的思想硕果,哲学发展观则是解读社会发展理论的钥匙。因此,研究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理清哲学发展观和社会发展理论的关系。

      毛泽东在谈到哲学发展观时曾经指出:在人类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1]300。他引证列宁的话作解释:“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1]300 这段话告诉我们: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一切发展都是物质表现形态的发展;发展不仅是量的增加或减少,而且包含着质变和事物的新陈代谢;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则认为,世界是静止的、不动的,如果有运动变化,那也只是循环往复,反复产生同一结果,或者只有量的增加或减少,没有性质的变化;运动的原因是外力的推动;运动的形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机械运动,因而否认了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亦即世界的多样性。以上便是哲学上对立的两种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他们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社会的发展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其基本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它主要是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如社会历史的基础与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形态的演进等,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国家的特殊规律;二是运行层次,它主要研究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道路方法、途径机制等问题,为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带有应用哲学的性质和特征。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注意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了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2]796,按照“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快发展速度,在不太长的时期内,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思想路线上的“左”倾和方法不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犯了“大跃进”的严重错误,后来又发生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的错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吸取和借鉴现代西方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其主要之点是: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当今世界形势,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发展问题,中国尤其需要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而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3]377 的发展理念;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总结发展中目的和手段关系上的经验教训,提出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社会基本矛盾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把改革开放和科技教育作为发展的动力,提出综合动力论;运用矛盾同一性的原理,分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性和兼容性,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和量变质变原理,分析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使“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运用互相联系和发展的连续性原理,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思想,强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持续性,等等。

      在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相当的一部分干部在发展观念和具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例如,他们把“发展才是硬道理”曲解为“只有经济增长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曲解为“经济增长是执政兴国的惟一要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的最终目的曲解为追求单一经济目标、物质目标,把发展曲解为短期的、一时的经济增长,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消耗资源、降低效益、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谋发展。在他们的头脑里有一种只图虚名、不讲实效的政绩观。结果是经济发展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地调整过来,农业仍然相当落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下岗、失业人数增多;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莫大损失;经济发展了,但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经济整体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