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性资金的组织调控效益情况 1、县区政府对区域内政府性资金宏观控制能力。检查其规模、性质、分布、用途是否清楚,是否全部纳入县区财政管理的范围,以何种方式由县区政府驾驭控制,是否变成资金、项目部门化,削弱政府组织调控能力。 2、检查政府性资金的管理方式。年初预算安排情况,增收增支部门是否进行预算管理,非税收入等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户管理;政府性公共专项资金是否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政府性举债资金是否保持与可用财力的协调,按照预定的用途、管理方式实行管理。对政府性资金的调剂安排起重大作用的城建资金、土地资金,以何种方式由政府调度组织。 3、资金使用支出管理。检查部门(单位)实行部门预算、综合预算情况,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对专项资金是否有明确的分级审批、授权制度,用于规定的项目上,有无改变资金属性;对禁止性的消费使用项目,有无建立预警机制,限制或禁止进入限定领域。 4、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效益性。县区政府有关经济活动的决策、计划和方案是否科学可行;政府年初预算安排的科学合理性,预算安排的标准、范围是否脱离实行情况,有无可行性;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 涉及的具体审计事项有:财政预算、决算收支管理情况;文、教、科、卫、农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情况;政府性投资项目绩效情况;园区开发建设情况;政府举债情况;政府采购情况;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情况;城镇化建设情况;农业综合开发情况;企事业单位改制情况;上级转移支付情况;其他有关情况。 (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对经济事项决策授权与分工的规章制度建设;县区长权力具体运用的形式,包括会议研究、个人决定;任期内出台涉及经济方面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规定,由何种方式讨论研究下达执行;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形成规范化制度,是否经领导集体研究讨论,体现民主集中制,避免个人武断决策。 涉及的具体审计事项有:对出台优惠政策的决策情况;重大的减免缓税费审批决策情况;重点经济建设和重点投资项目决策;预算管理和支出方面的重大决策。 (三)运用内部控制机制对所属部门项目经济行政行为的监督管理情况 县区政府运用各种有效的机制,既保证政府的经济行政措施、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又要把所属部门项目的经济行为纳入政府的监控之下,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使资金、财产时刻处在安全完整状态下。 涉及的具体审计事项有: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情况;会计核算中心执行情况;“收支两条线”管理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专户管理执行情况;其他有关地方性管理机制的执行情况。 (四)县区长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 主要对以下情况进行核实查证:公务活动中遵守廉政纪律情况;在财政收支、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中有无侵占国有资产、行贿受贿以及贪污挪用公款等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有无对利益相关的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损害国家利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机关委托的需要审计的事项;群众反映较多的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重要事项;其他可能发生的以权谋私的事项。 (五)与县区长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有关的考核评价指标 县区长经济责任审计收集指标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收集的指标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反映社会全面发展;有代表性,既能反映县区长绩效的内涵和特色,又能反映区域性;简便、易于理解和操作,较易获得;具有可比性、同向性,在思路上体现系统性和开放性。主要指标如下: 1、GDP 增长速度。总量增长、人均增长。前者反映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后者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的综合指标。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尤其反映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业绩。 3、地区人均储蓄增长率。反映区域内居民可用货币的支付能力。 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增长率。反映在经济改革发展中得到的实惠。 5、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变动率。表明社会物价稳定程度,人民实际生活水平。 6、财政收入、可用财力增长情况。检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增长方式,特别关注对房地产、土地出让、资源消耗的依赖度。 7、税费实际入缴率、国有资产收益入库率、税费违规减免缓比例。主要检查征管机制的有效性,资产可能流失的几率,有关权力审批的违规性。 8、上交应缴上级税费收入增长率。检查约定利益的分成执行情况,区域经济增长对上级的贡献。 9、政府资金在环保、科技、教育、农业、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方面投入增长率。主要反映政府执行公共财政政策,保持社会和谐进步的投入情况。 10、上级要求的地方资金配套实际到位率。检查对上级政策的执行情况,有无为争取项目套取上级补助现象,可对资金不能到位的原因进行分析。 11、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位率。检查区域政府是否存在截留挤占平调上级资金,改变资金性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