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行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 在国企改革中,国家审计通过实行 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对国企改革政 策的制定、执行、结果可能存在的不同风 险进行评估,从而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 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 来,对政府的重大国企改革政策、重点国 有投资项目等实行事前审计监督。 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是由于在国 企改革过程中公司造假、管理舞弊等行 为盛行,为了提高审计质量而产生的以 评估审计风险为主的新的审计模式。政 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不仅研究企业的会 计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其他控制也 加以研究,也就是说风险导向审计更重 视固有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过程,实 际上就是风险控制过程。政策预期风险 导向审计是指对企业制定的改制政策预 期达到的效果与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 结果与预期不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 估,并将其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在国企 改革中,实行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主 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合理选择国有企业改革固有风 险因素,确定固有风险 对固有风险因素的确定,要关注控 制环境。国有企业固有风险因素主要有: 政治、社会及自然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文 化特征、以前国有企业改革中发现的问 题及整改情况、同级改革政策监督部门 的独立性以及发现问题的难易程度等。 (二)对国有企业内控情况进行评 价,确定控制风险 对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内控进 行评价,涉及到决策(设计)、执行、监督 反馈三个层次。在预期风险导向审计时, 只有对改革政策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 监督机制进行全面风险评价,才能对风 险有全面根本的把握,避免监督审计不 全面的问题。 1.分析决策内部控制设计的风险, 初步评估控制风险水平。评估的主要因 素有:组织结构的合理、合规性,各类制 度修订和实施的及时性,岗位分工及职 责明确程度等。如果制定改革政策的决 策机制存在问题,那么将导致严重的管 2.确定改革政策执行的控制风险水 平。影响政策执行的控制风险因素主要 有:被审计单位业务的主要类别、各类主 要业务的发生过程、重要的会计凭证、账簿记录以及会计报表项目、重大交易和 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以及交易授权等。 通过进行控制测试,来确定内部控制的 有效性。执行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政策 顺利运转的基础,执行机制评价主要侧 重于机制设置的科学性、机制运行的有 3.确定改革政策的监督反馈机制的 风险水平。监督反馈机制是国有企业改 革政策贯彻的内部防线,其是否完善与 有效直接影响对改革政策的控制风险水 平,监督反馈机制越完善、越有效则风险 的水平越低,监督机制评价主要在于机 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4.对国企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 情况进行测试。主要步骤:调查了解被审 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如阅读以前的 资料(如以前进行过改制、重组、合并等 相关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绘 制内控流程图等。 进行符合性测试。在了解了被审计 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后,采用符合性 测试。在符合性测试时选择若干控制点, 常采取“穿行测试”,在改革政策某一方 面选择一个或几个部门进行政策贯彻测 试,以验证国企的内控是否与已制定的 改革政策相匹配,能够在内控上有效支 持国企改革政策的执行。 执行控制测试后,对内部控制进行 评价。确定对其内部控制的信赖程度,从 而确定控制风险水平,以进一步确定实 施审计重点关注的范围、重点关注的内 容、改革推行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漏 洞和舞弊行为等。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 价要注意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这是符 合性测试的要求。 由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个动态的 过程,对制度评价同样要以动态的眼光 来看待,应该考虑制度执行者的自身素 质和风险意识等因素。如果执行者自身 素质较差,那么对业务风险往往缺乏完 整、清晰的认识,风险累积和爆发的概率 就比较大。 (三)对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审计风 险进行确定 在确定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后, 就可以确定检查风险。确定计划检查风 险后,应对审计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把有 限的审计资源向改革政策的高风险点倾 斜,以保证审计重点查深、查透。 调整和完善审计计划。当审计过程 中改革事项的重要性发生变化或测试结果显示与早期预期不符,则需要完善审 计计划,调整各事项分配的人员及时 进行实质性测试,确定合理的抽样 方法与样本规模,控制检查风险。对内部 管理部门采用变量抽样,其他业务采用 属性抽样;加强现场管理,降低内审检查 风险;科学评价审计结果,注意对审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