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对象与内容的可控性。控制 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对象与内容可控,进 而才能通过调整行为标准来改善现状。 从理论上讲,控制的对象既包括正在使 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也包括已经使 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还有未来将要 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这些控制对 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控制主体 有所不同。对于正在使用或已经使用的 资源,它的控制主体主要是员工等具体 业务执行者,而对于未来将使用的资源, 拥有决策权的管理者是其控制主体;二 是资源利用效果衡量的模糊性。过去、现 在、将来的资源利用效果都会影响一项 业务的绩效,而且这种影响大小很难准 确区分。这些特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 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也使人们对“改善 现状以促进发展”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2、组织个体目标与总体目标的不一 致性。改善现状是现代内部控制的立足 点。在实践中,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局部改 善,因为局部改善比较容易计量而且与 具体行为直接相关。但局部改善未必有 利于企业整体发展,有时甚至会带来不 利影响。对组织个体而言,总体改善意味 着放弃个体利益。组织个体目标与总体 目标的不一致性同样影响着控制运行的 实际效果。 3、控制环节的相互影响。组织中的 每个成员分布在流程中相互连接的不同 环节,各个控制点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其控制效果既受以往完成的活 动状况的影响,也对将来状态及效果产 生影响。如果控制过程过分追求责任控 制,使每个组织成员只关心自己行为的直 接后果而无视处于流程中的下一控制环 节所带来的连带效应,必然导致组织内部 不协调,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损耗。因此,现 代内部控制在立足未来、改善现状的同时, 必须考虑整体效果并树立系统观念。 4、业绩衡量的模糊性。业绩是控制 的结果体现,对业绩的正确衡量有利于 判断控制的效果以及指明未来改善的方 向。组织中一般通过设定指标来进行业 绩衡量。判断所设定指标对特定主体是 否可控,美国管理会计学界曾提出三条 标准,即指标可衡量性、主体可知性和可 影响性。但实践中,即使设定了符合需要 的指标,也很难对业绩进行准确恰当的 衡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执 行组织目标、预算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 确定性;其次,对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 组织来说,很难明确区分单个部门或个人 对业绩的贡献程度;另外,控制环节的相 互影响也使某一环节对组织目标实现的 影响程度很难界定。可以说,组织中难以 自上而下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控制意识与 业绩衡量的模糊性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所以,恰当解决业绩衡量的模糊性问题 是促进组织控制文化形成的关键。 5、信息系统建设。传统的内部控制 系统强调权力的制衡,而忽视信息系统 的建设。但正如COSO 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中指出的,信息与沟通是 内部控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 组织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神经中枢系 统。管理基于信息,控制也要基于信息。 当基于信息的系统用于保持或改变组织 的活动模式时就成为控制系统。信息的 集成、传递的滞后会导致事前因实际后 果未知而无法控制;事中因无法获得实 时信息而无力控制;事后缺少反馈信息 而无可控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 泛应用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 遇。信息技术与业务活动的有效结合,使 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有助于强化事 前控制与事中控制,提高组织的快速反 应能力。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现代内 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美国信 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发布的 COBIT 是目前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规 范,它认为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包 括公司层次的控制(company level con— trol)、交易层次的控制(transactional level control)、IT基础的控制(general computer control)三个部分。 6、控制语言的可理解性。内部控制 系统应当是组织内每个成员都能理解的“标准语言”。组织成员对内部控制的充 分理解和准确执行可以确保组织内部控 制的运行有效。组织应培养员工对内部 控制的理解能力,以减少控制执行过程 中在优化行为方面产生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