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铁面”审计长李金华,再 次站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面前,交 出了新的“审计清单”。 不出意外,李金华的任期应该到 2008年。“其实以他现在的成绩,他的威 信和地位,完全可以轻轻松松的度过这 一届,但是他还希望在效益审计上迈一 步。”一位审计工作者对记者转述了李金 华的话,“即使我这任打不开局面,但是 起码要给后人铺个路。” 近两年的审计报告中,大案要案少 了,“效益”二字却日益凸显。李金华表 示,在这一任中,最想再推进三件事:一 是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二是加快审计 公开透明的进程;三是进一步加强内部 的控制和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不怕做“事后诸葛亮” 近年来,随着审计报告的公开,审计 署的一举一动越来越被公众关注。但10 年前,审计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领域。 李金华在公开场合讲了这么一个笑 话:“十年前,审计机关去参加一个会议, 报名说是审计署,对方就写成了姓沈的 沈,到了会场之后还在找这个人,到处 问,老沈来了没有。”随着审计工作的开 展,很多企业开始害怕审计署,一个企业 甚至还打出口号“防火防盗防审计”。 去年9月,李金华在北大演讲时,引 用了摩洛哥审计长讲给他的笑话———审 计领域有国际性的两大谎言:第一是审 计机关到了被审单位,首先要说“我们是 来帮助你们工作的”;第二是被审单位说“你们来了我们是热烈的欢迎”。 “他这个说法我不完全赞成。但是讲 了一个意思,审计机关到哪里去首先是 找毛病,报忧不报喜,报忧的目的是帮助 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李金华说。 “审计机关没有任何的行政权力,不 介入被审单位的决策过程。”李金华举了 个例子:某年审计某单位,发现问题很 多,包括乱发钱,该单位在审计完的半年 内,多一分钱都不敢发,快到春节时憋不 住了,该单位领导找到李金华,问他能不 能发一点。李金华回答,“发还是不发,发 多少合适,是你的事,我无可奉告,如果 发钱违法违规了,我们照样还要审。” “事后诸葛亮做好了,也比以后再犯 这样的错误好。”李金华说。 锋芒初露 1999年,走马上任审计长不到一年 的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 1998年中央预算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 的报告后,全场反应强烈,掌声经久不 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称这是“多年 来最好的一个审计报告”。 初到审计署时,李金华就锋芒乍 露。1985年,刚担任陕西省外贸厅厅长的 李金华被派到中央党校学习。此时,成立 两年的审计署正“求贤若渴”,特别是年 轻的领导干部。李金华引起了他们的注 意。学习结束后,李金华被直接调到审计 署担任副审计长。这一年,他42岁,是当 时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之一。 “年轻,很能讲,讲话很有水平,逻辑 性强,思维很敏捷。”这是当时同事对他 的第一印象。 初来乍到的他被委以重任,主抓财 政审计工作。“现在审计署的工作中财政 审计是龙头,但审计署起步的时候,财政 审计开展还比较困难,是从企业审计开 始的。审计署把财政审计交给他就是看 中他年轻、有魄力。”这位同事回忆道。 李金华没有让大家失望,很快表现 出敢打硬仗,敢于创造的一面。当时的财 政审计司司长和领导叫板,问道:“出去 你敢不敢带队?”李金华毫不犹豫:“我带 队!”他亲自带队去安徽试点财政审计。 负责人事和培训工作期间,李金华还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一手建起了南京审计学院。那个时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专门的审计学院,另一方面,刚刚起步的审计急需大量人才。 南京审计学院的前身是1983年8月成立的南京财贸学院,到1986年前后,已经难以为继,但却没有单位肯接手。 “我要。”李金华和当时的审计署领导班子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接手南财将其建成专门的审计学院,为审计系统培养人才。 南京审计学院的张虹在《关于南京财贸学院第二次上划过程的回忆》一文中详细的叙述了充满波折的整个过程。他写道:“财政方面的工作‘久攻不克’。有了两位副总理的批示,最后的结论是,将来考虑财政拨款。就在这个时候,李副审计长很坦然地说,没有财政拨款,先由署里挤几百万元,把学校办起来,待条件成熟了,再办财政拨款。” 南京审计学院成立之后,一直被誉为中国审计人才的摇篮。“他每年都要来学院给学生讲课。”一位老师说。 “能做,但得逐步来” 2001年,美国审计署审计长到中国访问,与朱镕基会见时,这位美国的审计长提到美国审计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公开发表审计公告,他建议中国也可以搞。朱镕基问李金华,我们能不能这么做?李金华回答,能做,但是得逐步来。 2003年6月,刚刚连任审计长的李金华在审计报告中以“空前激烈的措词”点名批评了财政部等四家中央部门,经媒体公开报道后,掀起了“审计风暴”。那一年,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审计署,李金华“铁面审计长”也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