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的适用条件及选择 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的建立可以缓解当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压力,能够更加有效更充分地利用审计资源。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的建立能否提高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一项基本的职能是通过实施审计,对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在监督和评价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对谁独立、由谁领导、为谁服务的问题很重要。目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种是受公司最高管理层领导,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等地位。一般来说,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由董事会领导的内审机构独立性较强,而由公司管理层领导的内审机构由于直接或间接受制于公司管理人员,独立性会受到削弱。因此,内审外包和合作内审能否提高审计独立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的建立能否节约成本。这里所指的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支出,还包括人力支出。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的经济支出一般包括招聘费、管理费、机构设置费、教育培训费、工资福利费等,人力支出则是指企业高层管理者由于对内部审计的关注而耗费的体力和精力,可以通过机会成本来进行衡量。企业设立内审部门的总支出是企业经济支出和人力支出两者之和。因此,笼统地说内审外包能够节约企业成本,是不科学的。企业在做出内审外部化决策时,应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算一笔账。 再次,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的建立能否提高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通过了国家的专业资格考试,具有较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且长期从事鉴证和审计业务,服务对象广泛,执业经验比较丰富,对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他们更加熟悉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等情况,且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其命运和企业休戚相关,其利益和企业的前途紧密相连,他们更为关心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状况,对企业的依赖度和忠诚度都比较高。那么,究竟谁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呢?笔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决策时考虑本企业具体情况。如果企业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那么最好的选择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外部审计师,才能对企业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的表现形式 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协同模式可以建立三种主要的方式,外包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或其他企业内审人员合作内审、与其他企业内审机构合作实施交叉审计等三种方式。 三、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业务模块 1.内部审计外部化 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承担外包工作的能力,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是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可以稳定审计质量。三是内部审计全部外包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四是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2.内外部合作审计 合作内审是指企业内部保留少数几个内部审计人员,对于一些经常性的、不太重要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而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工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在合作内审中,内审人员自始至终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在合作审计项目的规划、决策和起草最终报告中都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与内部审计工作全由内部审计机构承担和内部审计工作全部外包相比,合作内审能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均衡,可以实现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组织经营情况的实时控制并保持内部审计的灵活性,同时还能使内部审计过程和结果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 3.交叉审计 交叉审计目前在国家审计中应用的非常普遍,国家审计署2003年首次实施审计局长轮换、异地交叉审计等制度,增强了对中央财政的审计力度与效益。此外,审计署在18个审计特派员办事处也实行了异地审计、交叉审计,更有效地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针对审计工作量大、审计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实行交叉审计可以有效地集中和调配审计力量,更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交叉审计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提高审计质量。 借鉴国家审计行之有效的交叉审计制度,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考虑与其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合作实施交叉审计。 四、内部审计外部协同模式的内容 1.内部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的目标要从财务收支、查错纠弊审计为主向效益审计、管理审计为主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以监督为主向监督与评价为主转变,内部审计的着眼点要以事后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事前及事中全过程审计为主转变。 2.内部审计责任 责任一词在法律上有多种含义:一是职责,二是义务,三是因违法行为而承受的某种后果。要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责任相互推诿、漏审等弊病发生而形成审计风险。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增加内审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审计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