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审计概况 瑞典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1539年,瑞典成立了皇家审计厅,负责皇家的审计工作。此后瑞典政府审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1920年,瑞典成立了中央政府的审计机构,后改为瑞典国家审计院,一直延续至今。瑞典国家审计院负责国家审计工作,同时负责政府会计和政府管理工作。进入20世纪,瑞典向福利国家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增加税收,一方面扩大支出,尤其侧重于教育、卫生、医疗、老年保险等领域,因此瑞典国家审计到80年代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对政府各项拨款与支出的审计上,以保证政府福利国家目标的实现。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瑞典国家审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标志有两个:一是发布了《瑞典国家审计局法》,使国家审计有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有了审计行为的基本规范。二是开始发展绩效审计。60年代,国家审计组织就已经开始实施绩效审计,到80年代,绩效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普遍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 瑞典的国家审计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议会审计委员会。议会审计委员会,由议会审计师组成。议会审计师由国会从国会议员中选出,每年选举12人,任期一年。国会审计师负责对国会和内阁各部的审计工作。议会审计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是秘书处,成员为国会审计师的助手。 第二层为国家审计院。国家审计院是政府所属机构,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它不负责内阁审计,只对政府下属机构进行审计。国家审计院除进行审计工作外,还从事政府会计管理工作。因此,它不但具有监督机构的性质,还具有管理机构的某些特点。适用于国家审计院的法律是由国家议会制定的《瑞典国家审计院法》。 第三层为地方审计局。地方审计局与国家审计院在各自政府级别中的地位和隶属关系不同,两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国家审计院是中央政府行政部门的组成部分,而地方审计局则独立于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向地方立法部门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地方审计局分为省级和市级两级。两级地方审计局分别负责对各自政府行政部门的财政及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监督。适用于地方审计局的法律是由地方议会制定的《地方政府审计:指导原则》。 《地方政府审计:指导原则》中规定,地方审计局的审计职责,可概括为:负责对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的行政职能履行情况、行政效能发挥情况及财政财务活动等进行审计监督。具体包括: 1.检查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 2.检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 3.检查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的行政职能履行及其效能发挥情况; 4.检查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费用情况; 5.检查接受国家资助的单位对资助金的使用情况; 6.检查接受的各项外国贷款、援助和其他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7.检查地方政府采购部门的采购活动; 8.监督地方政府经办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活动; 9.监督其他政府机构行使颁布重要规章条例权力的情况: 10.向地方政府和议会提交年度审计报告; 11.地方议会授权履行的其他职责。 瑞典地方审计管理情况 1、审计计划的编制、执行情况 由于地方审计局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使审计计划成为其审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地方审计局中,审计计划的编制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平稳化,即在每年年初,在常规审计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地方议会授权,新增(减)部分审计项目,经批准后,作为地方国家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项目。在编制审计计划过程中,地方国家审计机关以地方议会和政府的决策、相关经济环境的风险评估以及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和经验,作为审计计划编制的基础,确定审计项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批准,就要严格执行,原则上不得调整;若遇特殊情况需调整,必须报请批准。 审计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审计局可以根据工作量的饱和程度,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如:审计计划工作量大于可承担的工作量时,采取委托民间审计参与国家审计的办法,将部分审计项目委托民间审计机构,并向其支付审计费用;反之,审计局可接受社会组织、企业的委托,从事审计业务,并向其收取审计费用,补充审计局经费。 2、审计成果管理 地方审计局的审计成果,大体包括:审计项目报告、审计信息、审计建议和意见等。地方审计局依照公正、公开的原则,将除涉及国家机密以外的审计成果,全部向社会公布,任何媒体和个人均可以自由获得审计成果。社会个体获得审计成果的途径有两个:(1)直接与审计局联系,询问或索取各类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等;(2)登陆审计局官方网站,查询、下载审计成果相关文书。在社会信息公开化的环境下,地方审计局的审计成果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3、审计质量管理 地方审计工作严格遵守审计独立性原则,不受任何党派、社会组织的干涉和影响,审计质量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评价。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地方审计局对审计方法和审计报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审计人员依据审计项目的不同,科学的选择、采用各种不同的审计方法,比如: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查证核实法等。地方审计局严格规定了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和审批程序,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审计报告的标准和规定执行。此外,地方审计局重视社会舆论对审计质量的评价,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借助外界力量监督审计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