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审计工作。会议传达了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听取审计署工作汇报时的指示精神。审计长李金华作工作报告,副审计长令狐安作会议总结。副审计长刘家义、董大胜、余效明、石爱中,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署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安国出席了会议。 以下是李金华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摘登。 200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各方面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李金华在报告中说,200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依法履行职责,各方面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特别是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工作有了很大发展。2005年1至11月,全国共审计9.1万个单位,查出各类违法违规问题金额2900多亿元,揭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50多亿元。通过审计,已上交财政、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等170亿元。共向纪检司法机关移送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线索1370多件。其中审计署移送180多件。审计工作在促进增收节支、加强宏观管理、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继续强化预算执行审计,促进规范财政管理。审计署重点审计了40个中央部门,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加大了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 李金华指出,2005年,审计署重点审计了40个中央部门(主要情况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并已对外公告)。总的看,中央预算执行情况一年比一年好,各部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自我约束能力不断增强,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外交部、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司法部、国管局、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等部门问题一年比一年少,预算管理明显加强。 审计发现一些中央部门虚报多领预算资金、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等违规问题有90多亿元,约占审计资金总额的6%。审计结果对外披露后,引起了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整改效果是好的,有关情况已向国务院作出专题报告。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加大了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与往年相比,更加突出了对部门预算执行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提出了许多加强管理和完善制度等方面的建议,审计成果得到各级政府和人大的充分肯定。总的看来,2005年各地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内容不断深化。浙江、陕西、广东、深圳、宁波等地强化了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辽宁、山东、甘肃、大连等地加强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深圳、青岛开展了部门绩效审计试点。有些省、市根据地方人大和政府的要求,加大了预算执行审计信息披露程度,江苏、山东、湖北、内蒙、四川、湖南、安徽、海南等25个省(区、市)向社会公布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 深入开展金融审计,全面了解和掌握金融行业情况,促进防范金融风险 李金华指出,对于金融审计,以前我们更多地是着眼于对银行总行和分行的审计。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金融行业的情况,2005年我署在对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及21家分行审计时,重点对所属22家县级基层支行进行了全面审计。据初步统计,这次审计发现各类案件线索51起,涉案金额80多亿元。上述违规问题和案件基本都发生在基层分支机构,内外勾结作案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与各级主要负责人有关。 审计发现贷款业务中的主要问题是,违规发放贷款导致大量银行资金被套取和挪用;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票据市场混乱。一些银行分支机构违反操作规程,办理贷款业务,特别是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等过程中,违规现象比较普遍。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充斥票据市场。 审计发现存款业务中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分支机构擅自动用客户存款,变相高息揽存,随意调节存款余额,虚增存款。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重大的巨额资金异常流动线索。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内控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不到位,“一把手”权限过大;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上级行监控不力,对违规行为处罚不严;社会信用缺失,还贷意识差等。 地方审计机关也积极开展了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如安徽、辽宁、山东、甘肃、内蒙古、上海、天津等地根据当地实际,分别开展了对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的审计,揭示了这些机构在资产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山西组织了对财政性委托贷款的专项审计,为省政府进一步清理整顿财政性委托贷款奠定了基础。辽宁组织了对全省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专项审计,摸清了真实情况,提出了完善制度、加强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