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下)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晓军,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董汉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吴晓军(1962-),男,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文史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历史、生态学。   董汉河(1945-),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历史,从事编辑工作。

原文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作为下篇,综述的内容为: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研究;长征人物研究;长征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考订、研究和介绍。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4-0184-06

      九、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

      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研究,是长征研究中拓展最广的领域。

      (一)长征精神内容

      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科学总结了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79)。

      除上述内容,研究者提到长征精神还包括:独立自主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问题的首创精神(80);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82);义无反顾、“相忍为国”的民族精神;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政治觉悟(83);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秋毫不犯的优良品德(84) 等内容。

      祁镇解析长征精神的灵魂是共产主义理想和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精神;其实质内容是无私奉献精神;其风采是顾全大局、亲密团结的高贵品质;其特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85)。

      (二)长征精神的来源和基础

      林明、周益锋、胡英杰分别论述了长征精神的哲学基础、长征精神与中国传统道德和长征精神的现实成因,①长征精神源于革命先烈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伟大实践,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指导(86);陈宇提出长征精神直接渊源于井冈山精神(87)。②长征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光溢彩的折射,又是传统美德的回归。长征本身就是“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体现,也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文化的体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红军先烈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准绳。红军指战员把“仁爱孝悌”扩大和延伸为同志之情(88)。③长征精神的现实成因在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长征精神形成的支柱;确立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集体是长征精神形成的组织保证;红军指战员舍生忘死是长征精神形成的决定因素(81)。

      (三)长征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近年来许多人从不同角度研究长征精神的意义,概括而言,①长征精神属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对红军各项工作具有超前导向作用。其在长征中产生了强大的物质力量,奇迹般地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为红军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81)。②长征精神作为无产阶级优秀品质的结晶和中华民族美德的积淀和升华,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84),产生了超越时代、超越政治立场的巨大魅力(88)。③长征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都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89),长征精神是延安精神最直接的精神渊源,老西藏精神是新的时代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孔繁森精神是新时代的长征精神(87) (p193、203、221)。其现实意义在于,大力弘扬这些精神,是更好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90)。④发扬长征精神,对于近几年出现的解构党的意识形态的市侩主义论调具有反击作用。如,长征精神可以反击“告别革命”“躲避崇高”“告别理想”等市侩主义的论调;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具有限制作用。⑤发扬长征精神,对促进社会上层更多地关心社会下层、更多地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91)。

      赵素萍、梁中华、桑维军等人分别从努力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92),张玲、张西同等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93),朱超南、许静等人分别从理想与品德教育和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建设(94),安应民、安常福从新时期的时代精神(95),龚怀林从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96) 等方面分别论述了长征精神的意义。

      (四)长征文化

      长征构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丽景观(97)。将长征研究提升到文化高度,是近年来长征研究深化和拓展的重要标志。

      1.长征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李安葆认为,长征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汉文化为基本特色,充盈着生机勉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97)。李葆安将长征文化内容定位于长征中的文化活动,分别从诗歌、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体育、宗教、日记、文化学习及医疗卫生等方面反映其风采。与之不同,张巨成提出,长征的历史和精神,有关长征的文献或文本,多年来人们对长征的历史叙事、宣传、纪念活动、学术研究等等,构成了长征文化。长征文化主要是精神文化,以实现高尚价值为目标。建国以来对长征的历史叙事和联系现实的解释表现为三种形态:审美形态、认识形态和伦理形态。

      2.长征文化、长征精神及其意义

      吴磊从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大胆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全党等方面,提出“弘扬长征精神,繁荣长征文化”(98)。李葆安提出,长征文化折射出的基本价值观体现在长征精神上(97) (p35)。张巨成认为,长征的历史和精神,对于现代、当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具有文化经典的意义。长征的文化价值、文化符号深深地刻在了党的第一代领导身上,也影响着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治治理、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既提供了重要的合法性依据和历史依据,也提供了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对长征文化遗产的继承意味着对政权合法性的继承。长征文化的革命话语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党的合法性,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有利于引导公民追求高尚的道德观念。长征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源泉(91)。

      (五)长征精神与红色旅游

      近年来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不断升温。在此背景下,向宝云等人探讨了“如何才能在长征精神与红色旅游互融互渗过程中相得益彰实现双赢”的问题,提出“红色旅游”这一新名词,背后潜藏的许多矛盾,即“红色”和“旅游”是两个外延内涵截然相异的名词,“旅游”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服从商业化逻辑;而“红色”则诉诸人们的精神和意识。“红色旅游”提供了现代人与长征精神近距离遇合的可能,从这种遇合的过程中挽留住当代人已经失去或渐渐失落的精神魂魄,才是“红色旅游”值得关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才能让红色旅游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兴旺繁荣之路(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