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97(2006)03—0071—05 中共党史学科的定位首先应当是历史学科,其研究对象,笔者同意张静如的界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① 同时,这门学科的教育功能尤其显著,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作用,因此,我国的学科分类又将其归在法学门类的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然而,不管学科门类怎样划分,其史学的学科性质和政治理论上的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一、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党史的“资政育人”作用 俗话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资政”作用。党史,尤其是作为专题史或断代史的中共党史,其“资政”作用就更为直接。因此,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党史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 1942年3月,为了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的思想, 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发表讲话,深入阐述了党史的“资政”作用。他说:“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 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②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因此,我们要用历史、要用我们党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他说:“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③ 1996年6月21日,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学习历史、特别是学习党史的重要性。他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④ 1998年5月29日,江泽民亲临中央文献研究室视察工作,对党的文献工作寄予了厚望。他还亲笔致信中央党史研究室,阐述党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信中他指出,党史是一个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要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1999年11月24日,胡锦涛在接见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第二次全国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学术讨论会、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发表讲话,不仅阐明了党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寄党史工作者以厚望。他说:“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认真回顾20世纪的历史,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开拓更加美好的新世纪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党史工作者在这方面肩负着光荣的使命。”⑤ 在200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和2005年6月13 日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先后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了学习和研究党史的重要意义。 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党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论述,清楚地阐明了党史的“资政”功能。除了“资政”之外,党史还有“育人”功能。这主要体现为教育人民,尤其是教育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方面的例证很多。“文化大革命”中张志新烈士为坚持和捍卫真理,同林彪、“四人帮”在辽宁的死党进行了宁死不屈的斗争而英勇献身。这种信念和勇气来自何方?从她的自述中可以找到答案:“我在人民大学系统地学习了包括中国革命史在内的四门政治理论课,这帮助我树立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帮助我决心为真理而献身。”可见,系统的革命理论、革命历史,主要是党史教育,对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拨乱反正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高等院校恢复开设四门或五门政治理论课(理、工、农、医类学校开四门、文科开五门),无论是四门还是五门,第一门都是中共党史课。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曾涌现出张华、邵小莉等一批青年大学生英雄人物,他们的成长与学习中共党史不无关系。当然,对成年人也是一样。“文化大革命”中许多老干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被打倒,但是他们对党忠贞不渝,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党的历史,相信党最终会搞清楚一切问题。毫无疑问,这个信念的确立,来自他们对党的历史的深切体悟。 二、党史学科的发展现状 虽然党史学科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其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同其他学科特别是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相比,党史学科显得相对弱化和边缘化。 就全国高等院校的学科发展和学位点布局来看,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和湘潭大学招收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截至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批审批,高等院校和省级党校系统的中共党史专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不超过30个,而博士学位授权点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七个。这样的学科布局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相比,显得很不协调。从生源数量和质量来看,仅有的两个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招生单位的招生数量极其有限,每年仅招20人左右,甚至还不是每年招生;中共党史专业的硕士点虽然不算太少,但生源质量不高,较少有人出于对学科情有独钟,准备以此为专业选择而献身终生,多数考生则是出于改变环境或“跳槽”的考虑,因而很难保证培养质量。 就专门研究机构来看,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当代中国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研究实力强,产出成果多且优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党史研究室或党史工作委员会,要么编制不足、人员不全,要么偏于资料的整理和编辑工作,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相对不足。至于县一级党史研究室多形同虚设。而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党史研究机构,尤其是省一级社会科学院所属党史研究所、室,不少更名“易职”,真正研究地方党史者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