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抗战史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明灼,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吕明灼(1935—),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之际,大陆抗战史观正在悄然转变中:在强调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赞扬国民党抗战将士的爱国精神,承认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领导抗战,正面认识抗战时期的蒋介石。这种新抗战史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原因与意义,值得关注。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6)03—0039—08

      关于如何全面认识抗日战争的问题,学术界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进行了讨论,达成了一些可贵的共识。199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桧林主编的《抗日战争史》的问世,把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该书“编辑说明”中提出:“我们试图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来考察抗日战争,将抗日战争的全貌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提出了要以新思维来考察抗日战争历史这一重要问题。杨得志将军在该书《序言》中进一步指出:“这套丛书不仅以大量篇幅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且对广大爱国的国民党官兵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论述。”这便把如何认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比较权威地提了出来,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这说明大陆的抗战史观正在悄然转变中。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媒体、舆论界对宣传与纪念这一伟大胜利节日,都作了比较全面的报道与论述,特别还有几本专门记叙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专著出版,新的抗日战争史观蔚然成风。2005年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曹刚川的《伟大的历史壮举不朽的爱国篇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一文,在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抗战事迹的同时,也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淞沪、忻口、徐州及武汉等会战中顽强抗敌,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指出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在论述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时,该文还把一批国民党将领与共产党将领并举赞扬。这可认为是我军方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肯。9月3日,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的抗战史观的确立。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一次重大的思想飞跃,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这种新抗战史观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强调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保证。过去历年纪念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时,都提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但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强调团结抗战的伟大意义。

      任何民族要开展抵抗外敌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都必须建立在民族觉醒这一思想与精神基础上。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937年的“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巨大觉醒。如胡锦涛在报告中所说:“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也历来不畏强暴、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伟大的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顽强。”可以说,是巨大的民族灾难唤起了民族觉醒,而民族觉醒则促进了全国抗战,并以此为思想保障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现与进一步弘扬。如胡锦涛在报告中所指出的,这种伟大民族精神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在这些民族精神中,我们今天最值得进一步弘扬的,是全民族团结共同抗敌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由于日本的野蛮侵略而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而且长期坚持下来,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民族团结的胜利,国共合作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民族团结加强,抗战就会胜利发展;什么时候民族团结受到威胁,抗战就会遭受挫折。抗战初期在各战场的一些胜利,应该说这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敌的结果;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团结抗战的局面受到一定破坏,抗战力量受到削弱,抗战也进入相当困难时期。所以,1939年年底后,中国共产党就不断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而斗争,力争时局好转。1940年,毛泽东在《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文中提出:抗战、团结、进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位一体的方针,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单单强调抗战而不能强调团结和进步,那末,所谓‘抗战’是靠不住的,是不能持久的”[1]。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团结抗战的局面终于保持下来。 抗日战争中,我们不仅建立与形成全民族的团结抗战,而且还要坚持这种全民族的团结抗战。这正是抗战中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

      今天这种民族团结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胡锦涛在报告中号召:“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巩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我们要继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全民族大团结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也是我们今天国家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