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看私人资本主义在新中国头七年的历史命运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 马荣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0)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前后仅维持了七年时间,就被推向“绝种”之路,其中社会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的直观否定取代理性分析,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消灭得越早越好的社会心理。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和当时已经出现的崇拜和依从心理,对于推动私人资本主义走上“绝种”之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1.1;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6)-02-003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并从1953年开始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认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①。在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②。毛泽东关于使资本主义绝种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要求。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完成,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在中国大陆基本上绝种。对于私人资本主义的“绝种”问题,很多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提出过看法,本文拟从社会心理角度予以透视和剖析。

      一、由于对资本主义缺乏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认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直观否定取代了理性分析,存在着资本主义消灭得越早越好的社会心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作为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对现实中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自发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是直接的、不自觉的和不深刻的,一般表现为感情、情绪、意愿、风俗习惯、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情感、情绪以及倾向性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现实存在,或者说外部刺激物的影响作用。

      “中国是万国的商场,各资本国竞争的焦点。”这是五四运动时期先进分子对当时中国悲惨命运的描述之一。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世界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参与过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可谓罄竹难书。对中国人民来说,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掠夺和对百姓的欺侮都是刻骨铭心的,他们是在被压迫和被奴役之下认识资本主义的。正如薄一波所指出的:“对于中国人民特别是老一代工人来说,对资本主义印象最深的是它剥削人压迫人的一面,而对它在历史上有过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的一面,印象并不深刻。因为他们是在受压迫受侵略的痛苦回忆中认识资本主义的。”③

      不仅如此,刚刚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进一步从被敌视、遭封锁、受战争威胁的切身感受中认识着现实的资本主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新中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新中国遇到了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在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下,新中国不仅不可能从资本主义阵营得到任何援助,而且国家之间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被封锁、禁止,更严重的是新生的政权受到被颠覆的威胁。总之,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中认识资本主义的。这种不全面的认识,导致了中国人盲目地否定资本主义,形成了资本主义消灭得越早越好的社会心理趋向。这种心理广泛地存在于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甚至民族资产阶级分子中间,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中共党内在对待私人资本主义问题上的“左”倾情绪

      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中共党内曾长期存在争论甚至发生过几次严重的“左”倾偏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尽管党早已明确了对资本主义利用和限制的政策,然而,对待私人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的倾向在党内仍然存在着。在各大城市解放的初期,党内的一些负责同志不理解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必要性,自觉不自觉地将在农村中斗地主、消灭封建剥削的方法应用于城市,采取“毁灭性的工商业税收政策”。在一些地方,党的负责人完全不理会资本家,认为与资本家接触是立场不稳;对工人过高的要求和过急的行动并不坚决纠正。报刊宣传只强调私人资本的投机性、捣蛋性和限制资本主义,而不强调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在目前及今后一个长时期内的进步性和必需性。对这些“左”的做法,中共中央及时予以批评和纠正,但对这一问题深层次的认识很难完全统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投机资本的破坏活动及打击投机资本家、统一财经和稳定物价的重大胜利,使党内不少同志产生了提早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在1950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就比较突出地反映出来,不少同志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今天斗争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大资本家要停工,我们就让他停工。我们有钱就接收过来”。④ 在随后开展的“五反”运动中,部分党员干部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已经存在的“左”的倾向进一步增强。当时新闻界对不法资本家口诛笔伐,在运动中进行了过激的宣传,像中宣部的理论刊物《学习》杂志在第一、二、三期连续发表了带有明显“左”的倾向的文章,主张立即“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三反”“五反”运动开展以后,许多部门的干部不愿意或不敢与资本家打交道;而在工商管理、税收、信贷和加工订货等方面对私营工商业限制过多,条件过于苛刻,如“验货的规格特别严,标准特别高,‘次货’高到百分之六七十,甚至百分之八十。上海有些地方在验乒乓球时,还要用显微镜一个一个地照”。⑤

      总之,在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不少的党员、干部未能认识到中国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的不可避免性和其进步作用,而是简单地对其加以否定,认为资本主义消灭得越早越好。

      (二)工人阶级存在“工者有其厂”的心理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的主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了。与此同时,作为领导阶级,作为新中国的主人,工人群众对翻身解放的期望值也相当高。不少工人认为,“耕者有其田”,农民兄弟分得了土地,那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允许“工者有其厂”。事实上,工人群众要求“工者有其厂”、取缔资本剥削的心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心理引导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反映出来,并且产生了巨大反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