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农垦的历史经验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小平,新疆兵团党委党校,新疆 五家渠,831300   王小平(1967-),男,汉族,1989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现为新疆兵团党委党校兵团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屯垦问题研究。

原文出处: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边疆农垦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在边疆地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和与之配套的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边疆农垦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6)02-0016-04

      边疆的发展和稳定,事关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边疆省区建立了大批国有农场和由其所属的工交建商企业,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创办了配套的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边疆农垦由此诞生,这对推动边疆经济发展,发展边疆文化社会事业,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国防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边疆农垦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面总结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农垦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期更好地促进边疆农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更好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提高党领导建设边疆、开发边疆和巩固边疆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促进边疆农垦不断进行改革

      边疆农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思想,与我国古代的屯垦戍边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在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这一形式适应了当时特定历史条件发展的需要,使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能够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疆地区,迅速建立起大批的国有农牧场,对促进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农产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边疆农垦单一经营模式和纯之又纯的全民所有制,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边疆农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边疆农垦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党即开始了探索边疆农垦发展的新路子。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为边疆农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推动了边疆农垦大规模改革的实践。党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边疆农垦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社会系统,既是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又主要经营农业生产,既有与城市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企业相同的一面,又与它们有很大区别的实际情况,批转了《关于发展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农垦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关于进一步办好国营农场的报告》等一系列的文件,提出了边疆农垦实行财务包干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理论;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的理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国有农场要保持适度经营规模,注意发挥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的理论;立足大农业,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全方位开放的理论;边疆农垦以国有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理论等。正是由于党在指导边疆农垦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和与时俱进,使得边疆农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农垦企业由单一的农业生产逐步向实现农工商综合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在经营机制上由计划为主转向以市场为主;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转变成为以国有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的局面。这一系列的改革促使边疆农垦的农场管理体制、农业经营体制、企业产权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整个边疆农垦逐步朝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的方向迈进,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龙头企业成为边疆农垦发展的领头雁,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边疆农垦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边疆农垦要发展,就必须不断要有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边疆农垦的可持续发展

      边疆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再加上边疆农垦作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又是在边远落后地区开发建设起来的经济社会系统,决定了边疆农垦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边疆农垦的农垦职工大多来自内地,来自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他们的到来,使边疆农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随着边疆农垦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生存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这又为坚定他们进一步促进边疆农垦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使他们看到了通过自身的努力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成果,获得了物质上尤其是精神上的满足,为从根本上相对稳定边疆农垦的职工队伍提供了保障。边疆农垦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表明,在确保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边疆农垦还必须坚持科技进步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五十多年来边疆农垦在发展中,不仅始终注意坚持科技进步,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工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且在开发中注重保护,尽力构建新的生态平衡,使边疆农垦初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农业科技进步上,边疆农垦主要是在作(动)物育种、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引进和发明上的突破性进展与大规模应用,为农业的高效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业科技进步上,主要是不断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和使用新工艺和设备的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或逐步建立了科技开发中心,或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行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创新。在构建生态平衡上,各垦区根据各自的自然特点,采取合理的开荒方法和耕作制度,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和林网化建设,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方针,注重生态平衡,尊重自然规律,尽可能实行科学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逐步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了边疆农垦的可持续发展。如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开发,按照林网化、梯田化、覆盖化的要求,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止水土流失,构建新的生态系统;对新疆戈壁荒漠地区的开发,以防风固沙、排盐治碱为重点,注意营造防护林和建立完整的排灌体系,变荒漠为绿洲,形成良好的绿洲生态系统;对北大荒沼泽地区的开发,重点是防洪、防涝为主的水利建设和防风固土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并实行以深耕深松为基础,以合理轮作为前提,以培肥地力为核心,以农机具配套为保证,以少耕为方向的耕作制度。这些措施的实行,确保了边疆农垦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相关文章: